三氟吡啶胺、氟唑菌酰胺等首次作为种衣剂登记
发布日期:2025-01-14 信息来源:平说种衣剂 作者:唐浩平

 

       种衣剂的功效在大田作物上面已经被农户认可和接受,成为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农事操作。随着种衣剂在大田上的普及,在经济作物和部分小众作物上面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种子的萌发犹如婴儿的诞生,需要安全性极高的产品呵护。种衣剂在目标作物上登记,不仅有利于种衣剂的推广,也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下面我们就看看2024年种衣剂的登记情况。

1  种衣剂登记概况

       截止2024年12月31日,我国新登记农药证件2622个(含原药),其中,种衣剂登记85个,种衣剂占比3.24%。

图1  2019—2024年我国登记的种衣剂占比情况

       通过图1历年种衣剂登记占比可以看出,2024年整个种衣剂的登记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虽然登记政策不断收紧,种衣剂登记风险增加,但种衣剂整体下证数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下降。

表1  2019—2024年我国种衣剂在主要作物上的登记数量占比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24年花生种衣剂成为许多企业首选的登记作物。主要原因花生种子包衣后风险较大,对种衣剂的要求较高,对于经营者来说登记花生第一利于推广,第二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另外,近几年小麦种衣剂价格混乱,很多企业已经疲于应付,相比花生种衣剂整体价格还算比较平稳。

表2  2024年我国登记的种衣剂主要作物靶标

       种衣剂在靶标登记上2024年新登记没有新靶标,也没有新作物的登记。

       另外,有29个种衣剂产品扩登,涉及9种作物,16种防治靶标。

图2  2024年我国种衣剂扩登作物占比情况

       通过图2可以看到,花生、水稻和大豆的扩登占整个扩登作物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克百威禁用条例的颁布后,加速部分企业在大豆上面扩登的积极性。

表3  2024年我国种衣剂扩登涉及新使用范围或靶标

2  种衣剂新化合物登记情况

表4  2024年我国首次登记种衣剂的化合物和扩大使用范围

       2024年三氟吡啶胺、氟唑菌酰胺、谷维菌素、丁香菌酯4个化合物首次作为种衣剂产品登记。

2.1  三氟吡啶胺

       三氟吡啶胺是先正达公司2014年报道的具有苯基环丁基吡啶酰胺结构的SDHI类杀菌杀线虫剂,是继拜耳氟吡菌酰胺之后的又一个杀菌杀线虫剂,也是继巴斯夫啶酰菌胺之后的第2个烟酰胺结构(或吡啶酰胺结构)的化合物,同时还是继先正达氟唑菌酰羟胺之后又一高效防治镰刀菌病害的SDHI类杀菌剂。三氟吡啶胺广谱、高效,可以防止作物免受线虫和土传病害的侵害,尤其是镰刀菌和根结线虫的侵害,并能传输至植物的地上部分,防治早期病害。该化合物专利期将于2033年到期。

       镰刀菌是引起许多土传、种传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三氟吡啶胺未来将会成为种衣剂和颗粒剂的重点关注化合物。

2.2  氟唑菌酰胺

       氟唑菌酰胺高效、广谱、持效、选择性强,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该产品通过叶面喷施和种子处理来防治一系列真菌病害,如谷物、大豆、果树和蔬菜上由壳针孢菌、灰葡萄孢菌、白粉菌、尾孢菌、柄锈菌、丝核菌、核腔菌等引起的病害。特别适用于豆类植物,防治由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灰霉病、锈病、白粉病和壳针孢菌引起的病害,大豆锈病,棉花上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病害以及向日葵和油籽菜上由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等。据悉,氟唑菌酰胺在绝大多数作物上比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比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氟唑菌酰胺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将于2026年2月到期,目前应该是立项布局的最佳时期。

2.3  谷维菌素

       谷维菌素是东北大学开发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谷维菌素是中药重楼的植物内生放线菌NEAU6发酵产生的核苷类化合物,其作用是促进植物根系分叉,谷维菌素促进植物分叉的持效期可达60 d。具有抗逆、让植物变粗壮、抗倒伏和抗病的特性。谷维菌素可促进水稻出苗,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分蘖数,增加株高,显著提高有效穗数、稻粒数,促进谷粒饱满,增产作用明显,可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提高出米率,增产量在10%以上。使用方式为:浸种或喷雾。

2.4  丁香菌酯

       丁香菌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产品杀菌谱广,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效。丁香菌酯在杀菌的广谱性和安全性上较嘧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有所提升。

3  登记存在的问题

3.1  种衣剂新作物、新使用范围登记越来越少

       由于鸟类风险等原因,种衣剂在新作物、新使用范围登记越来越少,新的登记基本集中在外企。这其实严重影响企业和种植者的利益。

       环保安全性方面向国际接轨,但管理细则缺失,与国情不符。目前,大部分适合种子包衣的杀虫化合物基本对鸟类高风险,并且也没有适合的大面积替代产品。同时,种衣剂作为最佳的驱鸟产品,对驱鸟成分的界定以及登记急需明确。明确之后在对鸟类高风险的种衣剂产品中,加入对鸟类安全的驱鸟成分后是否可以确定该产品为鸟类低风险产品呢?

3.2  缺乏创新

       同质化严重应该一直是农药行业的诟病。种衣剂的应用相比杀虫、杀菌剂技术性更强,在没有充分认识风险之前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沉淀和研究,切不能盲目跟风。如苯醚·咯菌腈·噻虫嗪登记在花生上其实就很鸡肋,缺乏对市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