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宋宝安院士参加2024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一场集中采访
发布日期:2024-03-07 信息来源:贵州发布 天眼新闻

 

       光明日报 记者: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请问宋宝安代表,贵州大学作为贵州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将从哪些方面为“富矿精开”提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宋宝安: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集中力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狠抓关键领域突破、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进“富矿精开”的“最大增量”。

       目前,贵州大学按照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的重要精神,每年培养工科研究生1,800余人,占全省80%以上,培养工科本科生3,700余人,占省直高校50%以上。近年来,贵州大学围绕“富矿精开”,结合我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矿业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等多学院、多学科长久以来在矿产资源勘探、矿物开采与精深加工以及新材料研发领域积累的丰富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了贵州大学“富矿精开”行动方案。

       近年来,学校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力度,直接服务于“富矿精开”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8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采矿工程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承办全省煤矿安全监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提高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水平;2023年与贵州省能源局签订全面战略合作,与甘肃省天水李子金矿有限公司成立贵州大学“富矿精开·战略找矿技术研究中心”。结合科技副总行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近5年来共获得了地质矿产类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形成了《贵州铅锌矿采冶废渣污染场地原位(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技术标准,制定了《酸性煤矸石堆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和《磷石膏无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达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并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实施完成治理项目64 项,矿渣治理率达85%以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材料与冶金学院联合贵州能矿锰业集团开展15万吨/年电解锰渣无害化、10万吨/年电解锰渣资源化示范;围绕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进行脱硫脱硅的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系列的中低品位高硫铝土矿脱硫脱硅矿石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矿业学院开发了充填体下矿石底柱回收技术,实现遗留矿柱资源回收率达到85%以上的综合效果,该技术正在贵州磷化集团推广示范;化学与化工学院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西南化工冶金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规模利用集成示范”项目,在贵州磷化集团等多家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年利用磷石膏270余万吨的产业化示范装置,为贵州磷石膏的治理做出了贡献;同时开发的无水磷石膏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及磷石膏的高效分解等成果入选科技部十三·五“美丽中国”成就展。

       2023年围绕磷石膏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水石膏法磷酸生产工艺技术”,该专利技术已转让给贵州立方微晶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转化应用。目前正在开展国内首套15万吨/年磷酸联产60万吨/年无水石膏产业化示范,该技术将对湿法磷酸的生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可以说,贵州大学相关专业正积极围绕“富矿精开”,发挥学科优势,聚力找矿、采矿、选冶、加工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富矿精开”提供科技支撑。

       下一步,贵州大学将聚焦“富矿精开”,重点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基础研究突破;推动双一流建设工作和专业博士点申报工作;紧抓人才培养,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

       一是坚持人才为本,为“富矿精开”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对与“富矿精开”相关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培力度,加快推进理论基础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适用、生产一线好用的“四用”人才培养战略,提升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找矿、选矿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按照要在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找矿、采矿、选冶、加工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富矿精开”提供科技支撑的要求,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在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上,真正做到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