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药化学家,祖籍江苏扬州。1929年4月生于镇江。1949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50年并入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农药学专业后师从胡秉方教授,读研究生。1956年毕业后留校,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前称北京农业大学)研究助理、讲师、副教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农药合成教研组主任,农药学专业主任;《农药学学报》的主要创始人及第一任主编(1999—2003)。1983—1984年曾在英国Leicester大学进修。1999年退而未休,一直伏案笔耕。陈先生曾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荣誉理事(1984—2001年);植物保护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农药学分会主任委员(1984—1997年),第2~4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在国家建立南方新农药创制中心和北方农药工程中心期间,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立项及验收工作;退休前曾任国家农药攻关项目评委10余年;数次应邀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的年度基金评审。
20世纪50年代,在导师胡秉方教授的领导下,陈先生研究了对硫磷生产中氯化反应的机制;五硫化二磷与叔醇的异常反应;发现含磷—汞的化合物兼有杀虫、杀菌的功能。
20世纪60年代在黄瑞伦先生领导下,从事防治柞蚕寄生蝇药剂研究。借鉴国外防治牛皮下蝇的经验,从内吸杀皮下蝇剂中,筛选到对蚕寄生蝇防效极佳的蝇毒磷(称“灭蚕蝇三号”),该药剂于1966年在天津农药实验厂试产。当时,因寄生蝇的危害,辽宁省柞蚕业濒临毁灭!灭蚕蝇三号的应用,不仅使该省柞蚕业得以复苏,也是利用内吸药剂将寄生虫杀死于益虫体内的首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先生与尚鹤言教授合作,研制防治牛皮下蝇的泼施制剂,1987年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剂型”;与农学系黄铁成教授合作,研究化学杂交剂,创制的新化学杂交剂BAU-9403,2002年获发明专利权;首次发现含磷化合物O-(α-氰基-间-苯氧基苄基)硫代磷酸酯和酰胺对引起植物根癌的土壤根癌杆菌具有抑制活性,获发明专利授权(ZL96120057X);研发了一条合成杀线虫剂灭线磷的新路线,为企业采用投入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发现1,3,2-二氧磷杂辛烷类化合物对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获发明专利(ZL96110043)。
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获得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大会奖,4项发明专利,并发表文章百余篇。
陈先生多年讲授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农药学文献等课程,先后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在任农药学专业主任期间除协助系主任安排教学与教改工作之外,还在农大建立了农药奖学金制,鼓励青年学子!
他与友人合作编著了《农药与应用》《新农药的研发》等4本专业书籍。其中《新农药的研发》多次再版并获部级技术进步三等奖。
陈先生毕生从事和奉献于农药事业,除教学与研究之外,还十分重视推动我国农药事业的发展。他在主持植保学会农药学分会期间曾单独或与相关机构合作,在京内外多地举办过10余次农药学术讨论会和农药培训班。针对社会上对农药的误解,他提出“善待农药,用其利、抑其弊”的见解。2003年,他参加国家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在他的建议下“环境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研发”在植物保护技术升级战略研究报告中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促进了其后10余年化学农药研究的迅速发展。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