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拟报送这5个植保农药类项目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2019-01-10 作者:刘刚

       2019139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将拟报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20个项目予以公示,其中包括多个植保农药类项目。

植物免疫诱导蛋白新生物农药的研制技术

       (1)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绿色农华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农业农村部

       提名意见:增强植物自身免疫力、保障作物健康生长是减轻有害生物危害、减少农药使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该项目着眼于国家战略大局,从提高植物自身免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蛋白质植物免疫诱导剂”概念,为新生物农药的开发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针对缺乏植物免疫诱导蛋白新生物农药挖掘和评价技术难题,创建了蛋白定向筛选新技术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明了植物免疫诱导蛋白新生物农药的生产新工艺,研制出我国第1个植物免疫诱导蛋白新生物农药,开创了蛋白生物农药新产业,产品大规模推广应用5,000万亩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表研究论文104篇,出版专著2部。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

       (1)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农业农村部

       提名意见:该成果针对农产品中化学性污染物检测存在样品前处理特异性差、核心识别材料制备困难、检测技术通量低和灵敏度不高等问题,发明了分子印迹纳米微球制备技术,解决了分子印迹材料通用性差和假阳性的技术难题,创制了14类覆盖93种污染物的高特异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产品;发明了亲脂链臂半抗原设计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增敏技术,制备了44个核心识别材料,显著提升化学污染物高亲和力抗体制备的成功率,开发出56种稳定准确的试剂盒(试纸条);突破了复杂基质干扰的技术难题,创建了模块化样品前处理技术,研发了34套高通量确证检测技术,实现了从样品前处理、高性能核心识别材料制备到精准识别与高通量检测的全程创新。获得发明专利83项,包括国际专利2项;获国家/北京市新产品证书11个;发表论文162篇,其中SCI论文95篇(一区29篇);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5项。成果已在全国31个省市农产品龙头企业、质检风评机构、科研院所及种养殖基地等2,600家单位应用,产品远销美、德等15个国家,对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项目已获2016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草原蝗灾绿色可持续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1)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大学。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农业农村部

       提名意见:该成果确立了草原蝗虫取样标准与调查规范,查清了我国草原蝗虫种类与分布,建立了蝗虫种类数据库;攻克了草原蝗区划界难题,实现了蒙古高原、新疆山地、青藏高原333亚区区划。首次发现了蝗虫聚集危害、定向迁移与种群暴发规律。创建了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实现了准确率85.6%80.3%的短期与中长期预测。选育了适合各亚区真菌高效菌株48株,优化了发酵过程控制参数,研发了制剂生产工艺,建立了智能化控制生产线,创制并登记了防蝗新药3个。创建了真菌农药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草原蝗灾防控提供了绿色产品。率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并重、生态优先的蝗灾防控决策;研发了菌药互补的应急防控技术及以真菌制剂为核心的持续防控技术;提出了分级、分区治理策略,建立了草原蝗灾绿色可持续防控技术体系,成为农业农村部草原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的主推成果,推广应用6.9亿亩次,减施化学农药1.36万吨,挽回经济损失67.5亿元,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得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1年度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1)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长江大学。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农业农村部

       提名意见:该成果针对韭蛆危害损失严重、发生规律不明、预警技术缺乏、传统防治方法引起农残严重超标等问题,开展了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解决了韭蛆危害与韭菜质量安全管控的难题。发明了韭蛆幼虫的分子鉴定技术,明确了韭蛆的优势种为韭菜迟眼蕈蚊;阐明了其交配繁殖特性、飞行特性、寄主适应性、趋化性等生物学特性,为研发测报与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探明了韭蛆的发生为害规律和周年生活史,明确了北纬2940°是韭蛆的适生区,鳞茎的保护作用是导致化学防治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首次阐明高温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为物理防控新技术创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创造性地发明了“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在不用药剂情况下防效达到100%,是一项“革命性”的害虫防治新技术;创新了早期预警技术,填补了韭蛆测报技术的空白;同时研发了黑板诱杀、食诱剂诱杀、6080目防虫网隔离等系列绿色防控韭蛆配套技术。成果在我国韭菜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537万亩次,累计增收节支97.5亿元,使示范区韭菜产品合格率从30%提高到97%,为解决“毒韭菜”的顽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获国家发明专利18件、编制技术规程4套,发表论文131篇等。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茶叶中农药残留和重要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

       (1)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浙江大学。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农业农村部

       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s)不合理,残留量阶段性发生严重,检测方法灵敏度低造成的我国茶叶饮用安全、出口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大突出问题,项目从MRLs制定的科学问题和残留量控制的技术问题两个关键方面入手,识别不同残留农药的“有效风险量”差异,重构以有效风险量制定MRLs标准的国际规范,制定国际和国内MRLs标准6项和48项,从源头上保证了MRLs制定的科学性,为农药的田间管理和控制技术提供参照基准;创建“理化性质、毒理学和残留行为”基础上的农药安全分级评价体系和污染物的源解析控制模式,配套形成的农药选用、使用、预警、替代、禁限用和污染物源控制的残留量控制技术,显著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研发茶叶中农药和污染物高通量识别和特异性检测技术和产品,形成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茶叶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出口安全提供保障。项目构建的“MRLs制定、残留控制、识别检测”为核心技术的“源头保证、过程控制、产品保障”管控体系技术集成,近10年推广应用面积2.74亿亩,减少高风险农药施用量243吨,增加茶农收入548亿元,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益显著。该项目为保证我国茶叶质量安全和茶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跃居茶叶中MRLs制定的国际领先水平。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和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