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14时,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我的问题是,最近大家普遍感到蔬菜的价格涨幅较大,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再一个,现在在田蔬菜生产情况怎么样,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大家知道,蔬菜是重要的民生商品,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最近,全国蔬菜价格确实出现了普遍上涨,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10月份批发均价是每公斤5.25元,环比涨16.7%,同比涨11.7%,这个涨幅比常年同期都要大一些,尤其是菠菜、生菜这些叶类菜上涨更为明显。
据调度分析、多地反映、也包括许多记者朋友们采访了解,最近菜价上涨较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灾害性天气导致上市量有所减少。9月以来,北方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甚至是空前不遇的秋汛和洪涝灾害,一方面造成农田过湿,部分田块出现积水,导致蔬菜受灾200多万亩;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寡照,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蔬菜生长发育受阻,甚至落花落果。
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今年以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抬高了蔬菜的生产成本。以设施蔬菜为例,仅化肥价格上涨一项,每亩黄瓜的生产成本就增加了490元、每亩菠菜增加了210元,折算到每斤成本,黄瓜每斤增加了2毛钱,菠菜每斤增加了4毛钱。
三是运输流通成本明显增加。大家知道,我们许多“菜篮子”产品现在都是“买全国、卖全国”。由于北方蔬菜受灾导致茬口衔接不畅,部分品种跨区调运增多,运距拉长,再加上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带动了运输成本明显增加。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反映,上半年运到浙江金华的蔬菜运费每车4,000元,下半年就涨到了6,000元,每一车运输成本增加了2,000元,涨幅高达50%。
四是一些北方设施蔬菜主产省电力供应不足,也影响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和工厂化生产。此外,个别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点状散发,也增加了产销衔接的难度。
但是,经过我们全面调度、深入分析并听取业内生产者、企业家及专家们的意见,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的是,全年及当前包括往后“两节”期间,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是正常的,灾害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影响的只是部分品种,除菠菜、油菜、生菜、芹菜等叶类菜因灾略有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面积和产量都略有增加,供应总量充足,消费者不用担心。
从全年看,预计全国蔬菜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比上年增加1%左右。从当前看,在田蔬菜面积达1.03亿亩,同比还增加了400万亩,预计未来三个月后也就是“两节”前后,蔬菜供应量能够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也就是说,可以为每人每天提供3斤菜。这是一个基本面,大家心里要有“数”。
从区域看,“南菜北运”的七个大省,就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和北方设施蔬菜的六个大省,就是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冬春蔬菜面积产量占到全国的八成以上,是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的主力军。这13个省在田蔬菜面积达到9130万亩,同比也增加了350万亩,这些地区陆续进入蔬菜采收旺季,能有效增加和保障市场供应。
从品种看,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茄果类蔬菜和萝卜、洋葱等根茎类蔬菜面积目前也是增加的,10月份速生叶菜扩种了300多万亩,后期上市量将有所增加,有利于调剂余缺。
实际上,从10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多晴好天气,蔬菜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采收上市量会陆续增加,近日全国总体菜价的涨幅已经收窄,不少地区菠菜、生菜等绿叶菜价格开始明显回落,这就是供求关系在改善、在变化的反映。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蔬菜生产,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特别是元旦、春节和冬奥会期间的蔬菜供应。重点是抓好五件事:一是抓住重点地区。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北方设施蔬菜产区重点用好闲置的温室大棚,安排好茬口衔接。大中城市重点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稳定提高自给能力。二是抓好主要品种。指导各地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聚焦市场需求大的28种主要蔬菜品种,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扩大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尽可能增加蔬菜上市量。三是抓好指导服务。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派出工作组,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督促前期受灾地区及时抢种抢收,稳定蔬菜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抓好产销衔接。及时发布生产、流通、消费等信息,引导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加强协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落实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也落实好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应急保供,形成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的生产供应格局。五是抓好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应急保供的措施和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指导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做好辖区内“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1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请问目前秋粮收获情况如何,前期连续阴雨天气对秋冬种有什么样的影响?另外,近日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情况,对此农业农村部有何回应?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第一,关于今年粮食生产保供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粮食是分为三季:夏粮、早稻、秋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从实打实收的情况来看,虽然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的洪涝和干旱,秋粮是减产的,但其他主产区多数是增产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增产比较多。还是那句话,全国有增有减,增的比减的多,算总帐的话,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的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给完全没有问题。
我向大家再通报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水稻、小麦实现增产,口粮绝对有保障。我们国家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增产,这几年基本上来说都是当年产大于需或者产需略有盈余,今年稻谷的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产量高于消费量,小麦的产量今年创了历史新高,产量高于食用消费量,加上两大口粮的库存充裕,还进口了一些调剂的品种,这样算下来,两大口粮供给绝对有保障。二是玉米产量增加较多,能够有效增加市场供应。玉米是我们国家第一大粮食作物,它也是高产作物,是重要的饲料粮。今年玉米的面积是增加了2,000多万亩,东北主产区的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提高,全国玉米产量增加比较多,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供给偏紧的状况会有所改善。三是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裕,处于历史高位。昨天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也讲了,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超过70%,比如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同时,我们国家粮油的加工能力也很强,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两天。总之,我们国家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超市里面的粮食品种也是供应丰富,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可以说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
第二,关于明年粮食生产的开局。秋冬种是来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刚才我也讲了,全年粮食分成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我们常说夏粮丰收,全年主动。秋冬种小麦播的好了,夏粮的丰收就有基础了。
大家都知道,今年9月至10上旬的持续降雨造成了北方冬麦区部分地区土壤过湿,腾茬整地困难,小麦播种受阻。但10月中旬之后,冬麦区大部天气转晴,各地也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措施抢收秋熟作物,抢播冬小麦,播种进度明显加快。截至11月3日,全国小麦已经播了83%,进度比常年略慢3.4个百分点,但是偏慢幅度已经比前期最慢的时候收窄了25个百分点。其中受秋雨影响比较大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五个省,高峰期日播超过1,400万亩,目前小麦已经播种了94%,进入到了秋播扫尾的阶段,进展好于我们此前的预期。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今年的晚播麦比例比较大。但专家讲,冬小麦生育期比较长,全生育期有230多天,回旋余地比较大,过去也有播期推迟的时候,只要冬前播下去了,开春后管理措施跟上,加大水肥投入,加大病虫防控力度,夺取丰收还是有希望的。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背水一战的态度,以最大的决心和力度,环环紧扣,精准指导,毫不放松地抓好当前的小麦生产。重点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秋播扫尾,确保小麦面积稳定。二是抓好冬前田管,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三是及早谋划明年早春的麦田管理,早施小麦返青分蘖肥,促进小麦弱苗转壮,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