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有哪些读者会相信?
不管你信不信,笔者自己都不信!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个题目呀,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想以此来说说现在农资行业中大家的心态。
就如同生病的人,都希望一贴灵;又如练武的人,都喜欢有绝招;也像是破产的人,都渴望买彩票中大奖!面对2022年,农资市场面临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的震荡,最难以预测的趋势,最束手无措的局面,最看不清的未来,面临着最不由之主的命运选择。此时,多数企业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在哪些方面不知道。
因此,当前农资人的心态也是希望有那么一个宝典,用“三招两式”就能够解决将要面临的市场难题、搞掂2022年的销售目标。亲爱的读者们,不好意思了,在这里要给您泼一盆冷水——这是痴人说梦,至少这篇文章不能给出那“三招两式”。因为与往年不同的是,面对虎年农资市场仅用一套方案、一种策略、一条路走到头的营销模式可能会无效;需要营销部门用多种策略做出多个备选方案,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道路走完2022年。
这是因为,2022年的不稳定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和未知变量:
(1)原药价格的不稳定性,这是确定的。进入12月份已经有部分原药价格出现动摇,到了1月依然是在经销商的观望中震荡着,这种震荡更坚定了经销商甚至是制剂企业观望下午,看看有几家制剂企业发布价格表就知道了。
(2)生产存在变数,这是近几年不变的。2021年的“双碳”会不会持续影响到今年,高压安全环保的态势成了常态,冬奥会区域性的影响时间多长?
(3)渠道经销商的观望,这也是确定性的。在与同行兄弟企业交流中,也都在说:要么没收到淡储款,收到淡储款经销商也不急于发货;即使需要用药了也希望能从企业那里得到保价的承诺。
(4)终端使用者不买账,这还是确定性的。这个终端也包括零售店,笔者参加了几场零售店订货会,基本都是以未涨价的方式在收钱;农户更因为大姜价格低、柑橘市场不好、甚至稻谷的价格也没达到预期而积极性下降。
(5)病虫害发生不明朗,这一点倒是跟往年一样——其实是不可能明朗的。
(6)天气变化情况异常,常常被用来用做完不成指标的借口的天气问题,年年都这样。
(7)企业间的竞争加强,这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是2022年将出现变化,降维打击增多,大企业开始蚕食小企业的地盘和市场份额;企业间合纵联盟增加,产品共享成为常态,战略合作也出现新模式(泰禾与先正达的环丙氟虫胺合作等)。
(8)企业急于需求新的增长点,农药企业在药肥方向、特种药肥方向上的发力以及旗帜鲜明的进入微生物产业。
(9)最后,东部农药企业的西迁,真的就确定吗?搬迁过去是确定的了,生产稳定性呢?技术人员能够满足吗?投产之后的政策变化呢?很多人在说2022年随着西迁企业的产能释放,原药价格必将有一波下调,笔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处于农药行业中的个体该怎么办呢?
面对高企的价格,身在市场部的你在做策略时,迷茫吗?
面对观望的经销商,身为销售经理的你在与客户沟通时,还有底气吗?
面对无从下手的市场,身为企业经营者的你,如何打开局面,有破冰良策吗?
作为经销商,马上就要用药了,是继续观望,还是火中取栗?
虽然,市场震荡、行情不确定、悲观和观望情绪浓厚,但是对于2022年的农药市场不要盲目悲观,而是应该理性的客观——问题有很多,机会也不少。
需要正面问题,积极寻找机会,在2022年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件事:掌握逆增长年代的生存智慧,找到企业的第二增长极,并将其作为2022年甚至是在未来“迷航的灯塔”。
为什么企业需要第二增长极,甚至需要多个增长极?至少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首先是规避企业生存风险的需要,其次就是企业现在所依赖的业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难以突破的瓶颈,如果不适时开辟第二增长极,企业的现实业务一旦受阻增长就难以为继。
因此——
2022年单品牌企业,要积极寻找并打造“第二品牌”。
2022年单品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优势企业,要开拓“第二品类”。
2022年单个产品也要开发“第二应用”或“第二作物”。
这样的增长符合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曾经提出的著名“第二曲线”理论。他认为跟人类相关的一切生命和组织,包括企业、国家、政府和联盟,都符合“S型曲线”的增长规律,企业正是如此,每个业务起始阶段都是投入期,要投入资金、培训人手,进行各种尝试,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投入大、产出小。因此个人或组织必须在第一增长曲线达到顶峰之前,致力于开辟第二曲线,旨在当前者无力上行时,第二曲线爆发出活力。
先看看农药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极的六大路径:
(1)围绕渠道价值提高寻找增长极。
作为渠道驱动优先的农药行业,这自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企业首先应该看看现有渠道类型,然后通过战略预见来判断未来渠道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行合作并为渠道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有差异化的服务,找到企业与渠道共赢的模式,聚焦产品价值传递、实现销量增长。
(2)立足产品布局,拉开产品的带宽。
农药是功能性产品,也是更新换代很快的品类,更需要提前登记布局。农药企业需要不断扩大视野、拉开产品的宽度进行登记,这也是企业拓展业务领域,在市场上攻城掠地,剑指行业重兵地位甚至王者地位常走的路径。如氯虫的登记已经被扩展到玉米、甘蔗、蔬菜、桃树、棉花、大豆、荔枝、草坪、甘薯、番茄、苹果、豇豆、大姜、辣椒、卫生杀虫等。再比如阿维菌素在水稻福寿螺上的推广,在柑橘红蜘蛛上的推广以及阿维菌素做为配打药剂的宣传等。
(3)在农业的纵深上寻找增长极。
最近几年比较多的就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飞防、统防统治、套餐、作物解决方案;也有企业在产业链上做了尝试,向种植端发展或者想农业深加工用力。
(4)发现即将爆发的风口,立刻扑上去。
跟农业纵深发展是有关联的,有的抓住了飞防的爆发或购买飞机做服务、或开发适合飞防的药剂产品。2022年的机会可能是在作物解决方案上,你做好准备了吗?
(5)利用与合作伙伴(尤其是供应商)的关系建立增长极,这一方式很适合制剂企业,或者销售力很强的企业,如先正达与利民在“大生”品牌上的合作。
(6)在企业能力和资源的边界上寻找增长极。
企业通常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优势,也拥有了许多特殊的资源——如农药制剂企业的销售能力,有的农药企业有良好的政企关系,有的具有原药优势,有的具有生产能力的优势,有的具有研发和成本优势。这是企业的财富,应该把这些能力和资源用到极致,把价值放大,这是企业探索自身能力的一个方向。德鲁克强调“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句话用到现在,用到农药企业上异常贴切。
成功有路径,也更需要找到规律,笔者总结出做好“第二增长极”的三个规律供大家参考:
规律一,解决市场痛点问题的新业务更容易成功。
伴随飞防而生出的飞机研发、销售,针对抗性小虫而做的产品,满足种植大户提质增产需求的产品(最突出的是近几年火起来的劲驼)。
规律二,能够直接价值协同的新业务或新产品很容易成功。
这里的价值协同主要是企业和经销商、零售店之间的协调双赢,这方面绿业元的套餐产品“芸乐收”做的最好,很多企业也在做作物解决方案,做适合飞防的产品开发,经销商们在做飞防、打通产业链为种植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协同增效。
规律三,依托具有足够亮点的产品建立的新业务成功概率大。
很难属于可遇不可求,中化的“宝卓”应该算是、中保绿农的“阿泰灵”也算,清原农冠的专利产品应该是最具系列优势的。
第二件事,基于——方法论=底层逻辑+环境变量,设定好2022年实现增长的方法论,如果说第一件是是“战略”,那么现在要做的是战术。
要得到在2022年打胜仗的方法论,就要先找出农药行业的底层逻辑,然后发现其中的环境变量。关于这一点笔者在《随着氯虫专利到期,杀虫剂市场将迎来一次“血雨腥风”》中针对杀虫剂品类的思考做了详细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第三件事,清除企业内部限制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使命牵引下,通过激活组织建立增长型营销模型。
上面说的很热闹,可是大部分企业在2022年可能闯不过这个大考,因为每个企业中都存在阻碍成功发展新业务的限制因素。在农药企业中,主要的限制我们继续成长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呢?笔者总结出四个方面:
限制因素一,观念和认知。
在经营理论上自我局限,生怕对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不聚焦。比如以杀虫剂见长的企业不去开拓杀菌剂、除草剂市场,怕丢掉了优势。观念限制的另一个表现是发展的路径依赖,执着于过去成功的逻辑,突不破旧的成功模式。比如以渠道下沉获得增长的农药企业,在格局发生变化之后无法转换新的经营路径,没有适时地与更有战略优势、技术优势的平台型经销商合作,在县级客户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自己的业务也越做越差。
限制因素二,人才结构和机制。
选拔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是培养新业务的关键前提,而在单一业务的情况下,经营者局限于轻车熟路的业务模式,不知道如何识别和支持新业务的领军任务。这一点在2020年疫情以来的新媒体宣传带动业务方面、线上销售新模式探方面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管理老业务和管理新业务的方式是不同的,现在多数农药企业没有区分,比如销售杀虫剂产品和销售草铵膦这样的通路除草剂产品,再比如管理省级平台客户和管理县级经销商等。新业务机制理不顺,内部创业就无法发育,也就搭建不出新业务团队。
限制因素三,内部治理。
需要把新业务团队看着一个创业的企业(这一点诺普信做的很早也做的比较好),从过去的老板或总经理管理企业转型到与新业务团队共治模式。
限制因素四,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不支持创新在农药企业中是非常突出的,你的企业是不是也不支持开拓新业务,不支持创造新模式,墨守成规。工作环境集权唯上,让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有创新作为的人得不到激励。
总之,寻找“第二增长极”也好,形成基于“底层逻辑+环境变量”的方法论也罢,都需要突破限制因素。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三招两式”就能够做到的。需要企业在业务拓展路径上做安排,机制上有保障,有合理的治理架构和团队搭建,要有文化支持。
2022年,市场已经苏醒,春启即将开始,最后一次与大家分享在震荡的2022年如何实现增长,做好这三件事不一定能够打胜仗,只希望对您和您所在的企业有所脾益。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