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语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 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
❖ 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悠悠万事 吃饭为大
中国有14亿多人,这些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吃饭问题,始终是大事。
惊蛰刚过,田陌之间,春耕生产正由南向北梯次展开,广大农民抓紧返青关键期管理麦田、促弱转壮。两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专门就粮食问题作出重要讲话。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重若千钧。过去一年,面临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挑战,中国依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稳、价格稳、市场运行稳,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483公斤。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不能麻痹松懈。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是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响鼓重锤。
粮稳天下安。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端稳中国饭碗,是三农工作乃至全局发展的头等大事。对粮食生产,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面对国内外并不宽松的粮食生产供应形势,要拿出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14亿多人吃得饱、吃得好。
责任要扛稳。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无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谁都不是旁观者,大家都有责任保产量、保面积。还要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收益要保障。农民种粮有钱赚,国家粮食就安全。要推动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做到政策能保本、经营促增效。发挥社会化服务优势,带动小农户提高收益。
在端稳中国饭碗的同时,还要结合人们对肉蛋奶需求增长等消费结构升级,实打实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多油并举、多措并施,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
春来时,我们在沃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金秋季,相信定能迎来沉甸甸的丰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竟涵)
饭碗一起端 责任一起扛
保障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2014年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再到今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全面实施粮食党政同责的意义是什么?一年来,各地的落实情况如何?下一步,该如何让这项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代表委员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责任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巩固扩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地的长远大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标志着粮食安全的责任追究从行政问责演变为政治问责,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执行提供了基于政党逻辑的调节中央-地方关系的新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马传喜认为,党政一把手都要负责粮食安全工作,是底线意识、风险意识的体现,把粮食安全提高到稳定大局的核心,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心怀国之大者’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贴切,省、市、县等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都要把国家战略放在心中,切实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马传喜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不但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油瓶子’也要端在自己手里。”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就像脱贫攻坚工作要五级书记一起抓,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就是要加大力度,把粮食安全工作抓实抓牢。”
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委书记黄炳峰告诉记者,巴马县坚持藏粮于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域推行“田长制”,确保全县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7万亩以上。坚持藏粮于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间作套种、绿色防控、高产创建、防灾减灾、机耕机收等技术模式,确保粮食年总产量保持在6.3万吨以上。
纵观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无论是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的省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成效已经显现:
四川省出台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评细则,建成高标准农田470万亩,粮食产量超716亿斤,生猪出栏6,314.8万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
广东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农田整治提升行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推行“田长制”,开展耕地保护系列专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240万亩,加大耕地撂荒治理力度;湖南省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35万亩以上、产量600亿斤以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针对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分类制定考核办法,精准施策。”赵皖平说。
“单纯依靠国家产粮奖补政策,难以长期维持粮食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建议,应逐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国家投入为主和粮食主销区为辅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统筹建立粮食专项财政补偿体系、强化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补贴力度等方式,让主产区重农抓粮有动力、有热情、有干劲。
将责任落到实处
作为一项战略部署,要如何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责任落到实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将粮食安全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四位一体”的清单管理制度。出台顶层的指导性意见和操作层面的考核办法,在保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体制机制稳定的前提下,将党委责任事项纳入考核,做到“问责有度、奖励有方”,推动党政同责有效落地,确保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有了考核办法,还要有长牙齿的奖惩措施。”赵皖平认为,“省、市、县各级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状不是一张白纸,它是沉甸甸的,带有压力的。”
李天来举例,目前农业投入分散、多头管理,效果不佳。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资金仅为1,000元左右,难以实现应有目标,应多措并举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相关设施;对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而促进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责任落实后,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好、建设好。从长远看,应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并及时审视调整现有政策,使其真正发挥对粮食安全的支持作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种粮能赚钱 粮食就安全
“种粮食要是不赚钱,农民就不愿意种,有的地就会撂荒,粮食安全还怎么保证?”常年在村里走家串户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对粮食安全有着朴实的理解。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更为直观:2020年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玉米意愿增强。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如何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赚,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从而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地里“长”出来的效益
“去年水稻种植收益并不理想。”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表示,据测算,南方农民种一亩水稻,直接成本约需1,380元,按中晚稻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利润144元;北方农民种一亩水稻直接成本约需1,450元,按最低收购价计算,每亩利润约118元。“这100多元利润,实际上就是农民种一亩水稻一年的收入。”赖应辉说。
对此,赖应辉认为,要提升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向土地要效益。“要围绕‘确保旱涝保收和提高地力与质量’的目标,区分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的耕地特点,制定不同投入标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种粮农民提供质量更好的耕地。”赖应辉建议,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研发耕作生产新方法,向种粮农民提供良种良法,用科技的手段增加农民的收入。
“我们村4,700多亩地,都在种粮。”作为一名来自产粮大县的基层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对种粮收益更有切身体会,“我们村每亩种植收益能比其他村高100多元,秘诀就是种优质麦。不愁卖,收益也挺好。”拥有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的宋集村种植优质麦已有10多年。
事实上,近年来,小麦市场优质优价的特征越来越显著。据监测,2021年11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价格为每斤1.41元,而优质麦价格为每斤1.51元,种植生产好粮的农民正在获得更高的收益。
政策织出的收益“安全网”
2021年初,持续攀升的农资价格给种粮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年6月,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200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增支影响。
政策能保本,无疑为农民种粮减轻了后顾之忧。近年来,农业保险“防火墙”和“安全网”功能日益凸显。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33.45亿元,较上年增长16.8%,带动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保障种粮收益,是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发展的必需之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认为,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政策上要通过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锚定”口粮品种,提高售粮收益;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升种粮主体转移性收入,实现稳粮增收;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确保种粮自然风险有效规避。
“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远低于非粮作物的收益,农业收益远低于外出务工收益,使得农户种粮动力不足。”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说,“要在‘晓之以理’、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辅之以利’,让农民种粮多得利,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来激发经营主体种粮内生动力。要严格遵循‘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构建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精准补贴真正种地的农民或农业规模经营者。”
种粮不吃亏还要多得利
自从2018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尝试拍视频卖大米,黑龙江省五常市铁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铁政就迷上了这种有趣又能赚钱的带货方式。“以前一个月大概能卖300袋大米,现在我一边演情景剧,一边就能卖大米。每月能卖出1,000多单,流水超过10万元。”如今,视频账号“江田古稻”已经成为张铁政的另一个名字。
“我认识两位种粮大户,都不怕苦不怕累,但一个种粮能赚钱,另一个收益就没那么好。”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白云村油菜种植户、临澧县油菜研究协会会长沈昌健说,“能赚钱的那个大户懂经营、会营销,在肥料没涨价的时候就备好了,节约了成本,还善于找市场,找得到好销路,自然就能赚到。”沈昌健因此深刻感受到了会经营的好处,他建议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是市场营销方法方面的培训,向大家传授“经商做买卖”的本领。
“粮食安全要增收、节支并举。”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呼吁,用粮企业要从产业端提升粮食利用效率、节约粮食。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赵宇恒 王澎)
让“油瓶子”里多装中国油
食用油是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油瓶子”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比较高。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去年,进口数量虽有略减,但是依然处于历史高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部署,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如何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形成浓厚的稳粮扩豆氛围”
扩种大豆,主产区要率先发力。作为我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2021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5,831.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6.3%。不久前,黑龙江省印发的《2022年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方案》提出,202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增加26亿斤以上。
“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初级产品供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人大农业林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金会介绍,为了将中央部署落实到田间地头,黑龙江已整合资金10亿元支持大豆扩种,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继续实施差异化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试点以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政策向大豆倾斜等。“目前,技术培训、种子肥料、机械检修均已到位,全省上下已形成浓厚的稳粮扩豆氛围。”王金会说。
稳定大豆长期生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王金会建议:“一是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拉平玉米和大豆的亩效益差,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大豆收入保险,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让农民收入有保障。”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播种面积常年在1,000万亩以上。全国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将关注点放在农民种豆收益上。她建议,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和地标产品建设;规划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保护区,结合黑土地保护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升大豆单产,促进稳产增收。
“推广复合种植必须要因地制宜”
挖掘增产潜力要向技术要效益。大豆与玉米的种植区域、种植季节基本重合,破解粮油争地的矛盾一直是提升大豆产能的突破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如今已基本成熟,实现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多收一季大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四川省是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主要省份。今年以来,四川已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建设30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
“大豆生长地域性极强,推广复合种植必须要因地制宜。”谈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感受颇深,该校的研究团队已从事相关研究20余年,拥有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针对西南地区丘陵和山地较多的特点,吴德建议,要重视良种良机的配套。“一方面,要培育耐荫性好、适应性强的品种,在光照方向、土壤特性不同的情况下,也能稳产增产;另一方面,要重视丘陵地区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广宜机化,方便同一地块的玉米和大豆收割,降低复合种植的成本。”此外,他建议建立国家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究平台,从人才、资金、资源上加大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技术难点,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多油并举,多元化保障我国‘油瓶子’”
除了大豆,我国还有油菜、花生、油茶等多种油料作物。代表委员们建议,应多油并举,多元化保障我国“油瓶子”。
“油菜是我国重要油料作物,目前南方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水稻冬闲田,油菜生产潜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介绍,“全产业链发展是提升油菜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油菜种植的有效途径,可以扶持培育一批本土油菜加工龙头企业,由企业带动建设一批油菜订单种植基地。”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油料作物,适合南方丘陵地区种植。“种植油茶既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又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表示,种植油茶前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多油并举,要进一步破解一些技术难题。针对国内油菜等油料作物平均单产低、含油量低、种植成本高等问题,赵皖平建议,加强优质高产高油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我国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潜力;加强丰产基础理论、水肥高效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等技术研究;研发“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系统助力我国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裴逊琦 李鹏)
两会连线
❖ 辽宁省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福罡:
多举措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政府第一是要帮助农民稳定产量,核心是选良种、用良法。现在品种比较多,老百姓不知道选什么好。要尽可能将本地表现较好的品种推荐给生产主体,保证了适合本地的高产稳产品种在铁岭大面积种植。
第二是稳价格。稳价格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两年铁岭地区粮价比较稳定,从当前价格看,生产者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去年铁岭地区玉米农民自己种至少有1,200元的纯利润,这个利润空间让农民种粮有一定的积极性。
第三是降成本。这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也需要地方市场的调节。生产成本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土地流转的成本,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00元;另一个是农资的成本,目前一亩地大致增加50~60元。要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 河南省滑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罗俊丽:
科技推广助力粮食年年丰
地处豫北平原的滑县,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30亿斤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豫北粮仓”。滑县粮食年年丰收,主要得益于健全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项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有一支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集土肥、植保、农技、经作于一体,统一调配、团结一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有一套完善的农技推广网络。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级区域站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农技推广联络员,三级联动、上下联通,实现技术与农户的“零距离”对接。三是有一套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农科教、产学研、政校企多元结合,实行了科研与农田的无缝连接;依托合作社、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利用“滑县农管家”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病虫情报;利用村级农技推广联络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和指导,打通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四是有一套完善的现代化服务手段。通过电视讲座、培训班、12316专家咨询热线、微信群和公众号、今日头条、滑州在线、抖音短视频等渠道广泛宣传技术,到田间地头发放技术资料,将粮食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家家都有明白人,户户都有明白纸”,提高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到户率、到田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姜家村党支部书记郭秋红:
要让黑土地为村民生“金”生“银”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助力下,我们村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去年,我们村玉米每公顷产量2.2万斤到2.4万斤,每公顷净增2,000斤以上。今年,我们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完成,广大村民在运用“梨树模式”种地与高标准农田有效衔接。相信我们村的黑土地一定能为村民出更多的“金”,生更多的“银”,助力乡村振兴。
姜家村位于榆树市东南部,距市区7.5公里。今年,村党支部和村民准备在距离公路和乡道附近的地块建设棚膜大棚并招商,种植大樱桃、香葱、香瓜等反季节或抢前延后瓜菜,以此增加村民的收入。
姜家村现有耕地面积998公顷,村民4,276人,全村11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已经全部脱贫。现在,我们村有200公顷土地适合建设棚膜大棚,路、水、电已经准备到位。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全村的人均收入和村集体收入都会增加,脱贫户还将持续受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南六合村种粮大户王甲民:
响应号召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今年,国家有了新的部署,要在种好小麦的基础上,夏播时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咱从现在起就开始做准备了,手里这2,700亩地要响应号召,全面推广。
当前,粮食生产的重点还是小麦春季田管。针对苗情普遍偏弱的情况,我们调动人员和机械上阵,合力镇压、施肥、浇水,实现促弱转壮。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坚持“多条腿走路”、多元化种植,种订单麦、优质麦,增加种粮收益。
这几年种粮,最大的感受就是土地好流转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机械好用了、社会化服务先进了。有了土地、农机和技术等保障,规模化种粮风险越来越低,收益越来越高,再加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多种补贴,现在有多大面积的土地咱都敢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