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宏观经济表现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在全球疫情持续、贸易环境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快速恢复,GDP增长全球领先。同时,这种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产业也得到升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稳中求进,不能为求“稳”而忽略“进”。经过疫情严重冲击后,经济进入恢复发展的阶段,必须在新的环境下重新激发企业的活力,尤其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稳中求进,应对三重压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当前正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重压力基本上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体现,可以用宏观政策手段去解决,比如在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可以大幅减税,在稳健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还可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用好政府投资资金等。从企业角度来看,应该更加深入地激发企业活力,来应对三重压力。不管是财政、货币、产业,或是其它宏观政策,都要通过企业来落实,所以激发企业活力是最主要的着力点。特别是当前,尤其需要激发大中型企业的活力。
“受到经济增长预期等影响,目前偏稳的倾向比较明显,但稳字当头的后边,还有稳中求进,不能为求‘稳’而忽略‘进’。”宁高宁表示,经过疫情严重冲击后,经济进入恢复发展的阶段,必须在新的环境下重新激发企业活力,在金融、税收、产业准入、资本市场环境、监管手段、环境保护以及国有企业治理方面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和能动性,这是应对三重压力的应有之义和重点考量。
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的许多产业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挑战,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宁高宁认为,创新的层面有很多,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但中国企业过去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随、同质化的情况比较多,差异化、源发性创新比较少。“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出这一步。”宁高宁说。
任何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创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孵化平台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对创新的鼓励等。因此,创新一定是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
“就中国中化来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义上的石油、基础化工、贸易等,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以创新驱动来引领转型升级。”宁高宁举例说,“我们目前重点在做的是应用在汽车、通讯等领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种子、植保等农业创新产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和存储技术,这些创新业务会有很强的产业前景。”他同时表示,这些创新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可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也是每个企业今天都要走的必经历程。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供给冲击压力,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产业,发挥了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巨大作用。“比较各个行业的供应链,化学工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逻辑特征最明显,因为各个环节联系紧密,从原料上游,到加工下游,一环套一环,且园区化特征显著。比如,中国中化的一条环氧树脂产业链,我们通过自主技术延伸到上游,通过碳三产业链做起来,不仅有成本优势、环保优势、安全生产优势,还把企业带入新的发展模式里。”宁高宁告诉记者,对化学工业供应链来说,当前面临的供给冲击主要是高端材料和关键技术,短期内很难解决。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
产业升级,助力“双碳”达成
“双碳”目标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特别是对化工产业来讲,是最重要的发展框架和先决条件。当前,几乎所有的化工产业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耗,第二个问题就是排放,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紧密相连。对此,宁高宁表示,对中国中化来说,“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未来规划的基本框架,并且要在这个框架中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这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更清洁的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化工产业不断升级,让产业在低耗能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排放强度持续减少。”宁高宁表示,在化工企业自我治理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将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中国中化在碳捕捉和封存等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力,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可继续使用的原料。
在产业在转型升级和减碳的过程中,需要替代一部分高排放、低产值的产业,但这个过程目前还比较缓慢。宁高宁表示,应进一步落实碳交易制度,通过透明的统计、估值、市场原则等,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促进新型、高产值、低排放的产业逐步替代相对落后的产业,加快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