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采用全新研究方法,创造最有效的活性成分
发布日期:2024-01-17 信息来源:拜耳作物科学中国

 

       当前,在数据科学和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创新的研发力量正在加速改变全球农业的面貌,以满足广大种植者、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与期望。作为全球领先的农业创新企业之一,拜耳正在引领全球植保产品开发理念和流程上的深刻变革,以更好地实现“创造最有效的活性成分”这一目标,从而进一步强化在研发能力上的竞争优势,为推动实现再生农业愿景提供卓越的技术支撑,并积极响应植保领域绿色防控、减量增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CropKey(农匙)方法:拜耳化合物分子研发流程的革命性演变

       近年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创新。有别于行业几十年来一直采用的基于高通量筛选的研发策略,拜耳研究人员已开始运用由人工智能和计算建模支持的新技术,设计具有理想性能和安全特性的新分子,以满足农户的农艺需求以及对人员、环境安全的期望,拜耳将其形象地命名为CropKey方法。这种全新的方法用于发现能够改变或抑制杂草和病虫所需蛋白质的作用的“锁”,这将带来作物保护领域的突破性创新。

       CropKey方法可以有效利用数字工具、数据科学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更快地发现、设计和评估分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此同时,拜耳还改进了候选物质筛选工具,以实现更好、更快的评估和决策。截至目前,CropKey方法已经提供了30多个正在研究的新分子靶标。超过10个新验证的靶标已进入早期研究阶段,超过5个新型作用机理和筛选技术正在进行后期的研究评估。

       近期,CropKey方法的首批代表性成果正在从概念转变为现实,其中包括30年来首个在苗后杂草控制方面具有创新作用机理的新除草剂,以及一个可广谱防治真菌性叶斑病的具有创新作用机理的新杀菌剂。 

生物制剂开发:开放创新,高效利用拜耳生物加速模型

       生物制剂是拜耳向农户提供广泛解决方案、鼓励现代农业实践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自然自身的防御机制帮助植物抵御有害生物、提高产量、预防病害。目前,拜耳研究人员已经收集了超过125,000株微生物菌株,从而能够利用遗传多样性,为世界各地的农户开发新的产品。

       当前,拜耳正重点开发生物防治产品和生物刺激素两大类生物制剂。其中,生物防治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增强在果蔬领域的产品组合,其次是大田作物。在生物刺激素方面的研发,则重在增加固氮种子处理产品的供应,使植物能够从空气或土壤中获得更多养分,从而提高产量,以为其再生农业“以少产多”的愿景增加实现途径。

推动制剂配方创新,重视开放式创新及合规性要求

       与此同时,拜耳还在致力于通过创新配方减少今后的植保产品所需的活性成分及用量,从而降低环境风险,这一举措也与拜耳在2030年前将作物保护对环境的影响降低30%的承诺高度契合。

       在这方面,应用领域不断变化的趋势为创新提供了参考。例如在亚太区,无人机的快速应用取代了劳动密集型背负式喷雾器的应用;全球其他地区的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也推升了提高喷洒效率(即减少喷洒量)的需求。因此,拜耳正专注于测试现有的植保产品是否适用于精准和低容量喷洒系统,包括通过无人机等空施系统进行很低容量(VLV)喷洒,并在设计新配方时考虑VLV功能。

       此外,农业生产系统的进一步多样化,也促进了基于多肽、蛋白质和生物制品(如真菌、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的新作用机理或活性成分的出现,这将进一步推动提升生物传输、功效和稳定性的新型、创新和可持续配方和应用解决方案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拜耳还积极采用“开放式创新”的合作方式来促进创新,发掘新的可能性,孵化新的想法,加快可持续化学物质和作物保护产品的开发和交付,并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与此同时,在销售产品的所有国家,拜耳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合规性,确保产品始终符合适用的监管要求,同时制定强有力的相关贸易促进策略,以确保尽早发挥新产品的全部市场潜力。

       早在2023年6月于纽约举办的拜耳作物科学创新峰会上,拜耳就确立了以“再生农业促进企业长期增长”的愿景。而在这一愿景的实现途径上,拜耳则一直将创新技术作为最坚实的发展支柱。未来,拜耳将继续凭借CropKey方法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工具,在可持续的小分子技术等研发方向上不断寻求突破,为不断推出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植保产品提供强大而雄厚的研发实力保障,推进再生农业的愿景早日实现。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