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农药工业迅猛发展的70年。本文特将发生在农药行业的重要事件与大家一起重温铭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农药工业发展新纪元。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艰难跋涉。
1949年10月,在举国欢庆共和国诞生的日子里,山东省人民政府胶东行政公署以1,340匹布(折合人民币3,900元)购买了建益化学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农药制造厂,隶属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
1950年,四川泸州化工厂有机氯滴滴涕生产车间仅用一年即投产,生产113吨滴滴涕。
1951年,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病虫药械厂先后研制生产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标志着中国迈入了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工业的步伐。1951年用药700吨,1956年以后蝗虫不再成灾。
1957年底,天津农药厂建成我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厂。
1958年,出于对中国农业病虫害缺少农药防治的忧心,以及对南开在农药研究领域所取得进展的关心,毛主席在百忙中专程来到南开大学,并在杨石先校长陪同下参观了化学系敌百虫和马拉硫磷车间。
1962年,杨石先先生《关于我国农药生产,特别是有机磷生产的几点意见》受到国务院重视后,在天津筹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开展有机磷化学及有机氟、有机硼等领域的研究。
1963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建立,承担中国农药登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农药登记管理、质量检测、生物测定、残留监测等工作。
1965年9月,落实周恩来总理要大抓农药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指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工业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农药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订把农药年产量由69万吨提高到100万吨的方案,确定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掀起农药生产新高潮。1966年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目标,农药产量比上年增长了36%。
1965年,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大蒜中分离出一种杀菌成分,经合成筛选出优良农药抗菌素402,这是中国首次仿生筛选成功的杀菌剂。
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先生等人合成并筛选出多菌灵,1971年完成中试,1973年投产,比巴斯夫公司至少早两年。多菌灵在防治长江中下游小麦赤霉病灾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期间,仿制农药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等也相继问世、投产。
1970年代初,沈寅初院士研究成功中国第一个用量最少、对环境最安全、对人畜无毒害的井冈霉素微生物农药,为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奠定了基础。
1973年,当时燃料化学工业部在江苏南通召开全国农药生产经验交流会。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药专业会议。会议明确农药生产和科研的主要任务,发展杀螟硫磷、杀虫脒、胺甲萘、多菌灵等新品种的生产,使中国农药工业又大步向前发展。天津农药厂、杭州农药厂、上海农药厂、南通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张店农药厂、重庆农药厂等十几个厂逐步发展成骨干企业。一些国产品种的有机氯农药研制成功。
1970年代后,随着我国对非洲援助计划的提出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国农药出口贸易也开始出现,向非洲出口少量有机氯类杀虫剂。
1979年,杨石先、黄瑞伦、龚坤元、张立言四位先贤云集沈阳发起成立中国农药学会,学会是个学术组织,挂靠沈阳化工研究院。
1979年,陈茹玉任南开大学有机元素所副所长兼农药研究室主任,后又提升为元素所所长。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恢复增选,陈茹玉当年入选,成为农药行业最早的院士。
1980年代,我国农药工业又上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包括农药原药生产、制剂加工、配套原料中间体、助剂以及农药科研开发、推广使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的农药工业体系。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杜邦、陶氏、拜耳等跨国农药植保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1983年4月1日起,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至此,中国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淘汰4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限用23种农药,促进中国农药行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现在低毒、微低毒产品比例超过82%,高毒产品降至1.4%;制剂产品朝环保方向发展,悬浮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等环保剂型比例逐年提高。
农药生产管理归口在化工部化工司,1985年以化工司为依托成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协助政府管理。
1990年起,李正名院士带领团队开展新型绿色农药研究,修改了国际有关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构效理论,创制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单嘧磺隆和单嘧磺酯两个超高效绿色除草品种。
1993年,中国新《专利法》和《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的颁布,在法律法规上结束了仿制历史。同时,国家将新农药创制列为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
1994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我国农药出口首次超越进口,实现弯道超车,自此中国农药工业不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转守为攻,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也不断扩大。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成立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沈阳化工研究院及南开大学)和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依托上海农药研究所、江苏农药研究所等),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工作,使中国农药创制步入正轨。
1997年,国务院颁布《农药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布的第1个农药管理法规,是加强农药行业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
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出台后,中国农药市场完全放开,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加快,农药企业逐步向集团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集团先后兼并以色列马克西姆(2011年10月)、瑞士先正达公司(2017年6月)。
1999年,在沈阳化工研究院诞生了氟吗啉,这是中国第1个含氟农药,同时也是第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以及第1个获得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的新农药品种。
2006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
2011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量首次大于原药出口量。
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
2017年6月1日,新《农药管理条例》施行。《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要求》等配套规章,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飞防作业爆发增长。2013年起植保无人机还多处于田间试验、演示示范和培育市场的阶段,到2017年则真正进入规模作业的时代。
2019年,大型科普纪录片《农药》在央视播放,赢得广大业内人士和农民朋友欢迎和好评。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