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菌唑在我国推广的可能性
发布日期:2020-09-10 信息来源:磊子侃农药

 

       每每赤霉病高发,江湖上都会流传起丙硫菌唑的传说。关于丙硫菌唑,磊子去年也做过一些分析,为何丙硫菌唑并没有在国内大火。

       由于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仍然肆虐。历史的教训,瘟疫过后必将出现饥荒。促生产,保证粮食产量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所以丙硫菌唑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丙硫菌唑,英文通用名:prothioconazole,商品名称:Proline、Input,是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发现、开发和生产的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为甾醇脱甲基化(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可提供很好的内吸作用,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

目标作物

       丙硫菌唑主要用于防治谷类、麦类和豆类作物等多种病害。丙硫菌唑几乎对谷物上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优异防效,如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锈病、颖枯病、叶斑病、网斑病、菌核病、基腐病、霉病等;能有效防治油菜和花生田土传病害(如菌核病等),以及主要叶面病害(如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锈病和黑胫病等);还用于防治白菜黑斑病等。虽然丙硫菌唑是广谱性杀菌剂,目前我国主要使用于控制小麦赤霉病。据报道,丙硫菌唑不仅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而且还能有效抑制赤霉病产生的毒素。

 

作用机理

       丙硫菌唑主要抑制在真菌中存在的甾醇前体——羊毛甾醇或者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醇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即脱甲基化抑制剂(DMIs)。丙硫菌唑不仅具有出良好的内吸性、优异的保护性、治疗性和铲除性能,且持效期长,与其它常规三唑类杀菌剂相比,杀菌活性更为广谱。

       可以说丙硫菌唑是抑制小麦赤霉病最佳的解决药剂之一。而且早在2015年,其在中国的专利已经过期。

 丙硫菌唑对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

       在“48%丙硫菌唑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文章中,对丙硫菌唑防治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阜宁做了测试:

 

       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显著高于其他产品。同样具有优质防效的还有叶菌唑。但叶菌唑较高的价格也不是农民最优的选择。

       丙硫菌唑活性成分每亩19.2克,丙硫菌唑单剂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效就可以达到90%以上。不同区域和文献的用量和防治效果统计如下表(皆以2遍药为准)。

 

丙硫菌唑的困境

       截止2020年9月6日,丙硫菌唑目前在我国的登记分别属于安徽久易和海利尔。

 (丙硫菌唑2019年9月国内登记情况)

       但目前国内已有84个丙硫菌唑产品获得田间试验批准,申请登记的也有99个,其中包括大量的复配产品,例如:肟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异菌脲、嘧菌酯、氟嘧菌酯、精甲霜灵、多菌灵、咯菌腈、呋虫胺等。但由于其存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这些登记尚未被农业农村部批准。

 健康风险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基于丙硫菌唑的健康风险,至今仍未对其作出系统的评价结果。虽然丙硫菌唑对蜂、鸟、鱼、蚕、水藻、大型溞、赤眼蜂和蚯蚓等安全,但丙硫菌唑在喷施后在环境中会产生代谢物脱硫-丙硫菌唑、S-甲基-丙硫菌唑和1,2,4-三唑等。其中脱硫-丙硫菌唑比丙硫菌唑对哺乳动物具有高毒性,丙硫菌唑产生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生殖系统有潜在危害,“常规喷雾”易导致女性不孕不育;而脱硫-丙硫菌唑具有致畸性,会导致幼儿畸形。

在欧美具有广阔的市场

       丙硫菌唑2004年上市,市场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主要使用地区为美洲和欧洲农业发达的区域: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丙硫菌唑在上市后的10年,几乎没有停止过增长,并于2014年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其全球销售额为8.55亿美元。2004—2014年间,丙硫菌唑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9.8%。2015、2016年,丙硫菌唑的全球销售额分别为8.00亿和7.90亿美元,虽同比均有下滑,但都与当年全球市场的起伏相一致。

 

       以2016年为例,巴西是丙硫菌唑的第一大国家市场, 2016年的销售额为2.84亿美元,其后分别为加拿大(1.02亿美元)、法国(0.83亿美元)、德国(0.76亿美元)、英国(0.65亿美元)、美国(0.28亿美元)等。

       丙硫菌唑在谷物上的应用最为广泛, 2016年的销售额为3.71亿美元;其后为大豆,销售额为2.36亿美元;油菜、棉花和玉米上的销售额依次居于第3~5位。

       丙硫菌唑在欧美市场如火如荼的开发,国内生产的丙硫菌唑大部分出口国外:

       从我国近1年(2018.09~2019.09)的出口情况来看,我国丙硫菌唑出口集中在澳大利亚、欧洲、南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总共出口金额410万美元(2018.09~2019.09),其中出口金额前4名为:巴拉圭、意大利、乌拉圭和比利时。其中南美主要以出口制剂为主,意大利和比利时则为原药出口。

 

(丙硫菌唑主要出口的国家)

       在国内市场鸦雀无声,一方面是由于拜耳的全球战略布局,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传统农业强国之间施药水平的差异。

       丙硫菌唑在国外市场之所以能广泛应用,是因为在美国、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大农场较多,机械化操作普遍,施药人员有专业的防护服和安全装置,其对人体危害的风险基本可控。但在国内,散户较多,施药设备多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按丙硫菌唑全部转化为硫酮菌唑评估,先有几乎为零的防护设备对丙硫菌唑的防护几乎为零。

       但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施药方式发生一系列变革,无人机喷雾和大型机械化喷雾的普及使统防统治面积逐渐扩大,施药人员综合素质也愈发专业,丙硫菌唑对人体危害的风险基本可控,其使用范围也会逐渐扩大。

合成工艺

       丙硫菌唑主要合成工艺如下图:

 

       其合成较为复杂,合成过程少则4个工段,多则十几个工段,也是其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

总结

       丙硫菌唑是对使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只要做好防护,施药时就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在我们农药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工厂,经销商还是到农户,在近10年内还是很难达到欧美国家的药剂使用水平。看到国内捉襟见肘的丙硫菌唑登记,近些年可以放开使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虽然国内目前对赤霉病的良药需求迫切,但未来可期,但未来未来。

参考文献

1. 48%丙硫菌唑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农家参谋  刘萍等  2019

2. 丙硫菌唑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 山东化工 程圆杰等  2018

3. 丙硫菌唑市场走势及全球细分市场分析 柏亚罗 2017

4. 碱催化法合成丙硫菌唑  温兰兰等  2019

5.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丙硫菌唑面临的困境及机遇  徐磊  2019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