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杀螨剂登记数量有2,000多个,但是涉及到有效成分只有30多个,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新化合物的研发已经远远赶不上抗性的产生速度,未来杀螨剂的出路究竟在哪里?”11月11日,在重庆召开的“首届杀螨剂增效技术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在新的更优秀的化合物还没有到来之前,增效已经成为未来杀螨剂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以绿色功能助剂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利用率提升,杀螨剂仍有巨大潜力!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杀螨剂市场?会议联合主办方代表、《农资导报》常务副总编辑蒋善军对此予以了解释,他表示,螨类个体小、繁殖快、适应性强,抗药性问题一直在农业生产中是痛点问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种植结构的变化,柑橘面积不断扩大,红蜘蛛等螨类的发生引起大家重视。新《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后,整个市场趋于规范,假劣农药、第三组分等现象减少,正规的厂家和产品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根据权威机构统计,从2015年开始,杀螨剂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当前市场规模在20亿左右,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解决杀螨剂抗性问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杀螨剂药液利用率,将是农药行业杀螨技术破局的一条重要路径。
新农大正总经理张建锋在致辞中表示,对作物危害大、难防治、抗药性增加,是当前螨类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更好的防治螨类是整个农药行业都在关心的难题。这其中围绕农药制剂利用率的提升,特别是在界面传递和有害生物受药量环节,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也是行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新农大正坚持技术领先的指引下,长期坚持农药制剂利用率提升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的穿透背毛杀螨技术在过去一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研发高效助剂和纳米制剂,减少农户的用药次数,提升防治效果,降低用药成本。
抗性问题,杀螨剂产业发展的大敌
为什么螨类难防治?新农大正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曹明章博士将原因归结为五点:一是覆盖螨4种形态的杀螨剂少,螨类世代重叠严重,导致很多杀虫剂对其无效;二是螨类个体小、隐蔽,喷药难做到全覆盖;三是偏施氮肥(氨基酸多,导致整个植株变得柔软多汁,机械组织脆弱,各螨态的发育历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同时与温度、湿度、降雨等息息相关;五是从业者没有掌握相关技术,杀螨剂使用次数未控制,难以做到科学轮换和合理的药剂选择;六是市场推广上部分厂家套装不合理配药,加量使用,导致抗性产生。
“我国目前杀螨剂产品登记有2,000多个产品,但是涉及到的有效成分只有30多个,产品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从目前国内杀螨剂的发展情况来看,短期内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杀螨剂化合物目前还没有看到,新的化合物还没来,而现有的化合物抗性这么高,这就给植保人带来很大的压力。”曹明章表示,现在农药企业杀螨剂的增效复配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关键是要怎么样把药剂组合好,做好轮换用药、科学用药,同时在农药利用率的提升方面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付伟指出,农药新化合物从研发到成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除了通过配方和绿色功能助剂发挥协同作用,还有关键因素是安全、科学使用农药,付伟主任认为,农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投入品,如何用才能延长农药生命周期,保护粮食安全?第一,选择农药产品的时候,要选好产品选对产品,避开隐性添加和假劣农药。第二是农药稀释的问题,一定要按照标签说明,针对不同作物稀释倍数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市场98%都是小农户,对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偏低,这就要求企业、经销商一起做好技术指导。第三是打药一定要选好窗口期,用好药。第四就是在现有杀螨剂当中,做好科学轮换用药。第五就是用药的时候选择高效药械,并做好维护。
助剂增效,延长杀螨剂产品生命周期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杜凤沛教授表示,二斑叶螨背部弯曲、具有微纳结构和粗糙度,不容易润湿。同时,二斑叶螨体表表面自由能色散分量占80.06%,为高度疏水,一般的农药需要稀释几百至几千倍,表面张力高,不能很好地润湿叶螨体表,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助剂的科学合理使用已经成为杀螨剂增效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在不同喷雾压力、不同喷雾高度下,绿色功能助剂可将雾滴粒径降低到100微米以下,可减少飘移和蒸发,并具有较好的穿透冠层能力;增加在上、中、下冠层的雾滴密度和表面覆盖率,尤其是下部冠层的雾滴密度,有助于提高药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减量使用10%、30%、50%杀螨剂的情况下,使用研发的助剂可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杜凤沛在总结中指出,在一定施药场景和施药技术下,功能助剂可有效调控药剂的剂量传输效率,是高效对靶沉积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不同种类功能助剂增效作用机制不同,需要根据施药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功能助剂。
服务柑橘产业20多年,著名柑橘实战专家卢文彝对螨类防治有着更深刻认识,他表示,由于红蜘蛛抗性产生快,现有的有效成分基本都有抗药性,现在新的化合物的研发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红蜘蛛抗性的产生速度。未来,没有很好很新的化合物以前,希望厂家在助剂方面做点文章,在新的化合物出来之前,只能靠助剂来大幅度地提高防效。但对于推广者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希望研发单位能研发出比较好的给力的产品,在应用中,把防治节点、指标把握好,才能最大幅度地提高防效,延长杀螨剂生命周期。
穿透背毛杀螨技术,开创杀螨增效新格局
为找到杀螨剂发展的突破口,破解螨类抗性问题,2017年,新农大正开始“穿透背毛”的探究之路,历经12个省10个配方300项试验筛选,2018年“穿透背毛”杀螨产品全国首次上市,2019年,召开首届穿透背毛杀螨技术专家研讨会,2020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杀螨剂作用机制研究”项目,一直在推动行业杀螨技术进步。
为什么要开发穿透背毛杀螨技术?新农大正特聘专家王文忠博士对此予以了解释,“红蜘蛛成螨一般背毛12对,背毛间距40~100微米,甚至更密,40微米以上的雾滴很容易粘附于脂质背毛之间,无法直接接触表皮,而40微米以下雾滴对喷雾器械要求较高。所以实际使用过程中喷雾雾化药液基本上都会被叶螨抵触于背毛之上或者腹毛之下,所以杀螨剂能否穿透背毛到达表皮成为决定杀螨剂效果的第一个因素。”王文忠指出,一个杀虫/杀螨剂想要发挥最大毒力,必须具备以下特质:(1)对表皮迅速地穿透而极少保留;(2)很快被血淋巴液输送,并很快达到靶标部位;(3)尽量减少进入脂肪体及其他器官,减少被保留、代谢及排出;(4)对于神经系统,很快通过血脑屏障层。
新农大正“穿透背毛杀螨技术”核心杀产品满焰(36%螺螨酯·联苯肼酯SC)之所以能够穿透背毛,一是因为两种特殊结构和性能的助剂——脂溶性X-qs8协同强渗透剂天然衍生葡萄糖磷酸酯类生物表面活性素、植物油助剂(提高粘附性能)有机结合,协同增效,使满焰药液具有合适表面张力、极佳的润湿渗透和粘附性等性能;二是产品生产时,选用优质原药,采用最新式三级串联棒削砂磨设备,控制其粒径D90小于4 μm。最终,新农大正经过上百次配方筛选,在既保证满焰产品质量稳定性,又具有优异的理化性能的条件下,优选出是普通药剂穿透能力4倍,能够快速穿透螨类背毛的满焰产品。
“无论产品有多牛,科学用药才是杀螨方案最核心的关键。”新农大正高级产品经理林剑斌强调,科学的轮换用药才是杀螨剂产品能够在一个地方长久推广的关键。杀螨剂效果好不好,除了杀螨剂本身,与施药场景同样息息相关。在实际应用中,影响农药药效的发挥因素有很多种,包括施药器械、喷头、水质、果园管理等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推广中一定要对农户用药规范、用药技术进行指导,才能够让产品发挥效果。
试验表明,穿透背毛杀螨剂田间应用,打完药3~10个小时害螨开始兴奋麻痹,1~2天后活动减弱停止取食/产卵,真正死亡高峰期在3~4天,死虫率达到99%。除了在柑橘上,包括冬枣、北方果树、瓜类、茄果蔬菜等作物上新农大正都摸索出成熟的用药方案,在不同地区对螨焰的使用进行优化。新农大正现在推广的穿透背毛杀螨技术在柑橘上全年只需4次用药,全年能够减少柑橘红蜘蛛6次以上用药。未来,穿透背毛杀螨技术还将在香蕉、棉花、草莓等作物靶标进行拓展。
会上,经过不断技术打磨和总结,由新农大正、福建农林科技大学、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制定的《穿透背毛杀螨技术应用规范》正式面向全行业发布,成为杀螨剂产业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事件。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