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广谱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主要用于防治作物上由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吡唑醚菌酯可以被作物快速吸收,并主要由叶部蜡质层滞留,还可以通过叶部渗透作用传输到叶片的背部,从而对叶片正反两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吡唑醚菌酯在叶部向顶、向基传输及熏蒸作用很小,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氟环唑为三唑类杀菌剂,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并且氟环唑分子对一种真菌酶(14-dencthylase)有强力亲和性,与已知的杀菌剂相比,能更有效抑制病原菌真菌。氟环唑可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制病菌侵入,这是氟环唑在所有三唑类产品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其活性高、内吸性强、持效期长,且在安全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复配而成的唑醚·氟环唑由巴斯夫首次登记,能够治疗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炭疽病等,被广泛使用在蔬菜、小麦、水稻、葡萄和油菜等作物。
小麦白粉病对全球小麦生产国均造成不少的困扰,其主要发病于早春,温度适宜的季节。目前市场上作用于小麦的杀菌剂,主要是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单一品种,但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会导致抗性产生。将吡唑醚菌酯和氟环唑进行复配,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有效成分,既可扩大杀菌谱,又不存在交互抗性,具有稳定且全面的防效,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并且根治,药物的内吸性强,还能够促进植株光合作用,使叶片颜色更加鲜绿。
剂型种类
唑醚·氟环唑目前登记的剂型主要为3种:悬浮剂、悬乳剂、微乳剂,截止2022年2月共计34个证件。
唑醚·氟环唑原来是用甲苯、二甲苯等大量有机溶剂做成乳油,污染环境,国家现在限制乳油的登记,就开始用微乳剂、水乳剂,或者是用植物油代替,乳油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剂型。
微乳剂,用水做主要溶剂,比乳油环保,但需要使用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微乳剂是否属于环保型农药制剂,目前尚有争论。
悬乳剂又称胶悬剂,是一种新的农药加工剂型,国内也有人称之为悬浮型乳状液。从制剂外观上看,悬乳剂很象悬浮剂,两者容易混淆,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悬乳剂兼有乳油和可湿性粉剂的一些特点,但没有有机溶剂的易燃性和药害问题。
悬浮剂分为水悬浮剂和油悬浮剂,以水或油作溶剂,将农药原药、助剂经湿法超微粉碎加工而成的农药剂型。悬浮剂是比较先进的剂型,工艺比较严格,加工的成本也很高,缺点是悬浮剂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
市场前景
随着吡唑醚菌酯、氟环唑近几年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吡唑醚菌酯单剂价格混乱,其复配的唑醚·氟环唑以其优越的性价比,受到越来越多厂家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唑醚·氟环唑会被更多的农户所青睐。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