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登记防治小麦锈病的杀菌剂
发布日期:2022-06-13 信息来源:《中国植保导刊》2022年第3期 作者:谷莉莉1,徐东祥2,王永青3(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植保植检站;2.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植保植检站;3.江苏省滨海县植物保护站)

 

原标题:国内登记防治小麦锈病的杀菌剂种类简评

       小麦锈病是一类由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巨大损失,是小麦生产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叶锈病病原菌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一般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为害叶鞘,很少为害茎秆或穗部,主要流行在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川部分地区。秆锈病病原菌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主要为害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等地的春麦区,华东沿海,长江、淮河流域,在南方各省冬麦区也有发生。小麦条锈病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主要发生于叶片,也为害叶鞘、茎和穗,具有流行速度快、发生频率高、为害程度重的特点,流行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20%~30%,严重的高达50%以上,甚至绝产,在淮河以北冬麦区及陕西、新疆、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发生较重。我国曾于1950、1964、1990、2002、2017年共发生5次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发生面积均超过550万hm2,导致100万t以上的产量损失,其中1950年条锈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1.4%。

       近年来,受特殊气候、栽培技术及耕作制度调整等因素影响,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叶锈病、条锈病。2020年,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231.6万hm2,叶锈病发生面积达37.3万hm2,条锈病发生面积达4.9万hm2,锈病有成为江苏小麦上主要病害的态势。目前,许多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对防控锈病的药剂种类和效果还不够了解。为此,笔者对国内登记在小麦锈病上的药剂进行了梳理、归类和分析,并针对目前已登记农药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  登记品种

       截至2022年2月16日,我国在有效期内登记防控锈病的农药品种212个(单剂174个,混剂38个),从有效成分看,登记防控锈病的农药品种涉及32个有效成分,可分为7大类(表1)。

表1  我国登记防治小麦锈病的农药品种数量、有效成分及配方

       注:1)括号内数字为配方登记数量。

1.1  生物及矿物源农药

       生物及矿物源农药包括抗生素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微生物源活体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和矿物源类硫黄。登记品种14个,占登记总数的6.6%,其中单剂11个,混剂3个。混剂涉及1个配方组合:硫黄与三唑酮混配。因防治效果不太理想、见效慢,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

1.2  三唑类

       三唑类包括三唑酮、三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环丙唑醇、粉唑醇、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登记品种175个,占登记总数的82.5%,其中单剂133个,混剂42个,涉及22个配方组合。登记数量最多的是氟环唑,有单剂34个、混剂7个,与其复配的杀菌剂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三唑酮有单剂29个、混剂9个,与其复配的杀菌剂有萎锈灵、福美双等;戊唑醇有单剂23个、混剂15个,与其复配的杀菌剂有氰烯菌酯、环氟菌胺等。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杀菌剂中品种较多、使用量最大的一类,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对高等真菌的活性高,是目前防控锈病使用最为广泛的杀菌剂。近几年在国内新登记防控锈病的三唑类杀菌剂有叶菌唑、丙硫菌唑和环丙唑醇。叶菌唑2019年在我国登记上市,其活性高,杀菌谱广,具有良好的内吸性,对病害具有治疗、铲除和保护作用。在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使用10%叶菌唑悬浮剂,防效良好,增产作用明显。丙硫菌唑2019年在我国登记上市,30%丙硫菌唑悬浮剂750 mL/hm2处理对小麦锈病防效好,病指防效达98.8%。环丙唑醇在我国于2016年首次登记用于防治小麦锈病,40%环丙唑醇悬浮剂72、90、108 g/hm2(有效成分用量)处理对小麦锈病防效分别为72.21%、84.03%、88.52%。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包括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胺、啶氧菌酯。登记品种30个,占登记总数的14.2%,其中单剂15个,混剂15个,涉及7个配方组合。登记数量最多的是吡唑醚菌酯,有单剂6个、混剂7个,与其复配的杀菌剂有戊唑醇、氟环唑。该类杀菌剂通过阻断真菌细胞色素bc1复合物(复合体Ⅲ)细胞色素b与细胞色素c1之间的电子传递,抑制线粒体呼吸,也称为真菌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Ⅲ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继三唑类杀菌剂之后,杀菌剂研发史上第2个“里程碑”,近年来登记的作物和对象越来越多,其杀菌谱广,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和抗产孢作用,但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还容易刺激赤霉病菌产生毒素,不宜在小麦穗期使用,并需限制使用次数。目前,该类药剂最新登记防控锈病的品种是啶氧菌酯,于2017年获得正式登记,与丙环唑混配,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750 g/hm2处理对小麦锈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防效分别为87.19%、95.09%。

1.4  酰胺类

       酰胺类包括萎锈灵、噻呋酰胺和环氟菌胺。登记品种4个,占登记总数的1.9%,单剂、混剂各2个,与其复配有三唑酮和戊唑醇。萎锈灵和噻呋酰胺也称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作用机理不同于其他防控锈病的药剂种类,特异性地抑制菌体的电子传递链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21世纪以来,酰胺类杀菌剂成为世界各大农化企业研发热点,新品种层出不穷。目前国内登记的有效成分达32个,但登记用于防治锈病的有效成分和品种少,应用范围小。环氟菌胺主要抑制白粉菌吸器的形成和生长、次生菌丝的生长、附着器和附着孢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持效性,与多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019年在我国获得正式登记,目前仅有11%环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一个制剂产品,登记前景较广。

1.5  苯并咪唑类

       苯并咪唑类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丙硫唑。登记品种5个,占登记总数的2.4%,均为混剂,涉及3个配方组合。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作用于真菌β-微管蛋白,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这类药剂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陆续研发上市,在我国使用已超过50年,由于其作用靶标单一,病菌容易产生抗性。目前,无单剂登记用于防控锈病,其混剂也已很少在生产中使用。

1.6  多靶标位点类

       多靶标位点类包括有机氯类的百菌清,有机硫类的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锰锌。登记数量18个,占登记总数的8.5%,涉及5个复配剂组合。这类杀菌剂作用于锈菌的多个靶标,锈菌不易产生抗药性,但这类药剂仅具保护作用,无治疗效果,多与其他农药混配使用。若单独使用,需赶在锈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如病情已较重再用则效果不佳。

1.7  其他类

       目前仅氰烯菌酯,登记品种1个,无单剂,与戊唑醇复配。氰烯菌酯属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制产品,于2007年在国内登记上市。氰烯菌酯是马达蛋白肌球蛋白-5抑制剂,可破坏真菌的细胞骨架,其杀菌谱窄,仅对镰刀菌活性高,对锈病等其他真菌病害防效差,与戊唑醇复配可防治锈病。

2  登记剂型与毒性

       目前,登记防控锈病的农药剂型有11种(表2),登记数量排前3位的是悬浮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分别为100、66、18个,分别占登记总数的47.2%、31.1%、8.5%。

表2  我国登记防治小麦锈病的农药剂型

       在登记防控锈病的杀菌剂中,低毒品种193个,占登记总数的91.0%;微毒15个,占登记总数的7.1%;中等毒1个,占登记总数的0.5%;高毒3个,占登记总数的1.4%。高毒品种均与杀虫剂氧乐果和甲基异柳磷混配。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药类型单一

       在登记的32个有效成分中,三唑类12个,占37.5%;含三唑类的农药品种有175个,占82.5%。近几年新登记的叶菌唑、丙硫菌唑、环丙唑醇也为三唑类。农药类型单一不利于轮换用药和延缓抗性,小麦条锈病菌已经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耐)药性。

3.2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含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的单剂及复配剂的品种分别有38、38、41个,合计117个,占登记总数的55.2%。

3.3  生物农药品种少

       目前登记的生物农药只有3个有效成分,登记品种也只有14个,占登记总数的6.6%。在防治实践中应用得少,防效也不太理想,如45%硫黄·三唑酮悬浮剂120 g/667 m2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仅为67.18%。

3.4  新登记有效成分种类少

       近两年用于防治锈病的登记品种,只有叶菌唑、丙硫菌唑、环氟菌胺3种有效成分,不能满足生产上防控锈病的需要。

3.5  混剂品种少

       目前创制品种难,合理混配是延长农药使用寿命的主要手段,不仅能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而且能延缓抗性的产生。目前登记的212个品种中,混剂38个,仅占登记总数的17.9%。

4  建议与展望

       鉴于化学防治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控制锈病发生为害不可或缺的应急措施。针对锈病发生普遍、严重和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建议科研院所和农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① 创制新的有效成分,并尽快应用于防控锈病的实践,解决目前有效成分单一的状况。② 科学复配,主要是增加新复配品种,改变高效药剂品种单一的状态,提高防效并延缓抗性。丙硫菌唑和氟嘧菌酯作为当前重要的杀菌剂品种,作用机理不同,将两种杀菌剂进行复配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40%丙硫菌唑·氟嘧菌酯悬浮剂180 g/hm2对小麦叶锈病防效为90.84%,对小麦条锈病防效为75.06%,具备兼治两种锈病的作用,而且在相同剂量下,复配剂防效明显优于相应单剂。③ 新剂型研发,随着植保无人机的发展,需要研发适应无人机施药的剂型,除一些有效成分只能以可湿性粉剂、乳油剂型生产外,减少老剂型的登记数量。④ 拓宽登记范围,目前国内登记的农药品种中,生物农药香芹酚登记防治枣树锈病,酰胺类的苯并烯氟菌唑(与嘧菌酯复配)登记防治花生锈病,氟唑菌酰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登记防治菜豆锈病,吡唑萘菌胺(与嘧菌酯复配)登记防治豇豆锈病,铜制剂的喹啉铜(与戊唑醇复配)登记防治元胡锈病。这些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可以拓展登记到防控小麦锈病上,丰富防控药剂品种。此外,还要积极开通生物农药登记通道,加快其上市速度;大力开展施药技术研究,集成优化防控适期、使用剂量、助剂、药械等,精准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与防控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延缓病菌抗药性发展。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