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是江苏省果园主要害虫之一,喜欢取食桃、梨、葡萄、柑橘、枣等果树的幼芽、嫩叶、花序和幼果,并以危害幼果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该虫早期发现难且多寄主转移为害,春季防治是压基数、控危害、保产量的重要时期。各果树主产区要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加强虫情监测调查和防控指导,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确保绿色高效控制其发生危害。
1 危害症状
绿盲蝽以若虫和成虫刺吸为害果树幼嫩器官汁液,被害幼叶最初出现针点大小的红褐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以小点为中心形成不规则孔洞,致使叶片皱缩、畸形甚至呈撕裂状,影响植株光合作用。葡萄绒球期幼果受害后形成小黑斑,随着果实增大,果面的坏死斑也变大;幼桃受害后果面形成凹陷坏死斑。绿盲蝽为害果实形成的坏死斑不可恢复,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商品价值。
2 发生规律
绿盲蝽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1、2代是果园主害代。该虫以卵在果树皮、枝缝、剪口和芽鳞等部位越冬,春季日均气温10℃以上开始孵化为若虫,雨后是卵孵化的高峰阶段,1代若虫由果树下部沿树干向上爬行到枝头取食危害植株嫩芽,2代成若虫对果树的花序、幼果危害较大。果实生长期,可在果皮上产卵。该虫有趋花趋嫩转主危害特性,随着果园幼嫩组织的减少,3、4代成虫扩散至园外杂草、苗圃等地取食,9月份5代成虫开始迁回果园产卵越冬。据近年来性诱监测结果显示,我省1代成虫始见期为4月底5月初,5月中旬前后出现第一个成虫高峰期,正值多种果树果实幼果期,也是第一个危害高峰期;到8月份以后由于采摘期结束用药较少虫量进一步上升,9月份出现全年最大的成虫峰,因此春、秋两季是果园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防治关键时期。
由于绿盲蝽以卵越冬,开春孵化后直接上树危害嫩叶嫩梢,等到性信息诱捕器监测到或查见田间危害已错过1代防治适期,防治适期不易把握;此外,一旦贻误2代若成虫防治适期,则将危害幼果,严重威胁产量。绿盲蝽活动能力强、隐蔽性高,成若虫活泼,个体小,有昼伏夜出的特性,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为害芽、嫩叶和幼果,白天多隐藏在植株嫩芽上。若虫爬行迅速,成虫寿命长,飞行能力强,生产上容易忽视。
3 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避免与棉花、苜蓿、蚕豆、绿豆等作物临作或间作,冬春季绿盲蝽越冬卵孵化前,及时清理周边杂草和园内枯枝落叶,刮除老树皮并清园保护。高湿环境有利于该虫发生,要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避免郁闭潮湿,多雨季节注意开沟排水,及时降低园内湿度。
3.2 生物物理防治
绿盲蝽的自然天敌种类多,有寄生蜂、花蝽、草蛉、蜘蛛等,因此要提高化学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有机磷、菊酯类等广谱性杀虫剂,在果园内可种植适宜草种以涵养天敌。在发生高峰期可配合使用性诱剂和黄板等防控产品诱杀,降低果园虫量。
3.3 药剂防治
由于绿盲蝽有世代重叠和转主危害习性,抓住萌芽期和花前的关键时期用药,是提高绿盲蝽防治效果的关键。可使用噻虫嗪、啶虫咪、氟啶虫胺腈等化学药剂和苦皮藤素、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控,防治时间选择在早上9点前或者傍晚。果园绿盲蝽中等偏重以上程度(百芽/梢虫量抽枝展叶期5头、花期幼果期8头)间隔7天再喷施1次。后期可结合监测情况,在出现成虫高峰后5~7天进行防治,7~8月份除了果园内,也要对周边杂草及其它绿盲蝽适宜寄主喷施药剂,降低夏季繁殖量及秋季返回果园产卵的成虫量。根据药剂在不同作物上登记的使用剂量和限用次数用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要求(相关登记药剂见表1)。
表1 绿盲蝽及盲蝽蟓登记药剂
农药 |
登记果树作物 |
最多使用次数 |
安全间隔期(天) |
高效氯氟氰菊酯 |
石榴 |
1 |
14 |
溴氰菊酯 |
梨、柑橘、苹果 |
3 |
5~28 |
噻虫嗪 |
枣 |
2 |
28 |
吡虫啉 |
枣 |
2 |
28 |
啶虫脒 |
枣 |
2 |
28 |
氟啶虫胺腈 |
柑橘、桃、苹果、葡萄 |
2 |
7~14 |
苦皮藤素 |
猕猴桃、葡萄 |
2 |
10 |
金龟子绿僵菌 |
柑橘 |
|
|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