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3-19 作者:全国农技中心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农技)站(总站、中心),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为抓好油料作物和棉花田除草剂科学选用和杂草防控技术服务指导,我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大豆、花生、棉花等作物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细化措施,加强指导,推动科学安全用药技术落实落地。

全国农技中心

2025年3月13日

2024年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2024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级植物保护机构、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在全国160个抗药性监测点开展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监测点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0个县(市、区),监测有害生物10种、其中一类农作物病虫害2种,监测农药32种。监测的病虫害种类、农药品种和监测方法,抗药性水平分级标准,监测地区详见表1~3(略)。监测评估结果如下。

1  大豆田杂草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1.1  反枝苋监测结果

       从河北等10省(自治区)58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反枝苋种群70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

       监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吉林、山东、安徽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50%,江苏赣榆、河北献县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91倍、48倍;对灭草松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其中安徽、甘肃、河北、江苏、四川、河南、吉林、山东、山西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70%,河北献县、江苏赣榆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88倍、42倍。与2023年相比,反枝苋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变化不大。

1.2  狗尾草监测结果

       从河北等8省16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狗尾草种群18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

       监测种群对精喹禾灵以敏感为主,其中山东单县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3.5倍;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以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河北阜城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为5.7倍。与2023年相比,狗尾草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变化不大。

1.3  马唐监测结果

       从河北等10省28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马唐种群34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

       监测种群对精喹禾灵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江苏、四川省的高抗种群占比均超过40%,四川广汉、四川苍溪、江苏沭阳的部分种群抗性指数分别为15倍、12倍、10倍;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以低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河北、山西、四川省的个别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其余省份多数种群均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马唐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1.4  对策建议

       大豆田杂草防控,要采取“一封一杀”的防控策略,播后苗前应混用丙炔氟草胺(或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和乙草胺(或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如使用精喹禾灵、烯草酮等防除禾本科杂草,使用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等防除阔叶类杂草。

2  油菜菌核病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2.1  油菜菌核病监测结果

       从江苏等8省(直辖市)23县(市、区)采集了油菜病样,分离得到油菜菌核病菌菌株700余株,监测农药品种4个。

       监测菌株对菌核净的抗性严重,各省的抗性频率均超过71%,其中江苏、浙江和江西省的抗性菌株频率均为100%;对多菌灵的抗性较重,其中湖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省的抗性菌株频率均超过98%,而重庆、四川省的抗性菌株频率均低于20%;对氟唑菌酰羟胺已产生抗性,其中湖南、重庆、四川省的抗性菌株频率均超过75%;对咪鲜胺表现为敏感。

2.2  对策建议

       各油菜主产省应严格限制使用菌核净、多菌灵等防治油菜菌核病,每季油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交替轮换使用咪鲜胺、异菌脲、腐霉利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3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3.1  棉铃虫

       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4省(自治区)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3.1.1  监测结果

       棉铃虫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5~27倍),对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均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4~7.5倍、4.0~5.8倍),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而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长江流域棉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3.1.2  对策建议

       防治棉铃虫时,在发生初期应优先使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及用量;在发生高峰期应轮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多杀霉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3.2  棉蚜

       监测点分布在新疆自治区1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8个。

3.2.1  监测结果

       监测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10,000倍、>4,500倍,>340倍);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1~293倍),其中尉犁、五家渠、阿克苏、铁门关、精河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17倍);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265倍),其中胡杨河、奎屯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30倍);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73倍);对氟啶虫酰胺以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1~34倍);对双丙环虫酯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5.9倍)。与2023年相比,首次监测到对氟啶虫胺腈产生高水平抗性的种群。

3.2.2  对策建议

       新疆棉区应暂停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药剂防治棉蚜,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棉花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4  蔬菜害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4.1  豆大蓟马

       监测点分布在海南等4省(自治区)1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个。

4.1.1  监测结果

       监测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严重,除海南海棠、海口、五指山种群外,其余种群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全部监测种群的69%,其中海南天涯区种群抗性水平高达8,696倍;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22~212倍),其中海南陵水、乐东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12倍、135倍),占总监测种群的50%;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5~352倍),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海南海口、澄迈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52倍、162倍),占全部监测种群的25%;对虫螨腈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25倍)。

4.1.2  对策建议

       豆大蓟马对多种类型的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啶虫脒等药剂;在中等水平抗性地区,应严格控制相应农药的使用次数,每季豇豆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在其他地区,应轮换使用虫螨腈、多杀霉素等药剂。此外,在防控时应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轮换使用化学农药,兼顾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严防农药残留超标。

4.2  西花蓟马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6省(自治区、直辖市)10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4.2.1  监测结果

       监测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倍);对虫螨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1,168倍),除新疆、安徽种群外,其余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27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2~126倍),其中云南晋宁、北京昌平、河北清苑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07倍);对多杀霉素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1~548倍),其中云南晋宁、北京昌平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3倍);对噻虫嗪、溴虫氟苯双酰胺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1~13倍、0.1~16倍)。

4.2.2  对策建议

       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轮换使用噻虫嗪、多杀霉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蔬菜每种药剂限用1次,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4.3  小菜蛾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12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4.3.1  监测结果

       监测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3~1,179倍),其中云南江川、上海崇明、湖北恩施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05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3~392倍),其中湖北恩施、宁夏固原、甘肃定西、新疆喀什、云南江川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90倍);对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6~57倍、0.5~15倍、0.6~11倍、0.6~31倍)。与2023年相比,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茚虫威的抗药倍数上升。

4.3.2  对策建议

       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降低虫口密度,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4.4  烟粉虱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12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4.4.1  监测结果

       监测的烟粉虱卵对螺虫乙酯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倍);对溴氰虫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754倍),其中上海奉贤、海南崖州、山西运城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229倍)。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啉、氟吡呋喃酮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分别为28~198倍、11~104倍),其中海南三亚种群对噻虫啉为高水平抗性,新疆喀什种群对两者均为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5.1~44倍);对阿维菌素以敏感为主。与2023年相比,烟粉虱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4.4.2  对策建议

       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噻虫嗪、氟吡呋喃酮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4.5  甜菜夜蛾

       监测点分布在上海等4省(直辖市)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个。

4.5.1  监测结果

       监测种群对茚虫威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743倍);对氯虫苯甲酰胺以高水平抗性为主,其中上海崇明、浙江德清、湖北黄陂种群的抗性倍数均超过140倍;对甲氧虫酰肼以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33~94倍);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5.8倍)。与2023年相比,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上升。

4.5.2  对策建议

       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多杀霉素、虱螨脲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降低虫口密度,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