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杂草防除难 欢玛破局促粮安
我国每年因杂草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500亿~6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5%,其中恶性杂草蔓延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生物灾害。以节节麦、多花黑麦草为代表的抗性杂草呈现三大趋势:抗药性持续攀升、扩散速度加快、治理成本倍增。农民“打药无效、人工费钱”的困境愈演愈烈。
2025年,湖南省农科院联合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农科院,分别考察“麦田恶性杂草爆发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项目试验田,让我们一起跟随各位专家、老师共同见证四地麦田的"破茧重生"。
河南驻马店:攻克“千株黑麦草”密植区
(1)草相痛点
多花黑麦草(密度>1,000株/m2)、大穗看麦娘、猪殃殃、婆婆纳、荠菜、牛繁缕等。
(2)试验亮点
施药:10月28日播种,10月30日以90 mL/亩“欢玛”封闭处理。成效:至次年3月,杂草封闭率达98%,小麦出苗率100%,无药害。对比:未处理田块杂草覆盖率90%;试验田小麦株高整齐,地里干净无杂草。
(3)专家讲解
驻马店驿城区农技推广植保站站长曹然:“‘欢玛’的土壤封闭让多花黑麦草‘破土即灭’,到今年3月份,田间对杂草封闭效果达到了98%以上,小麦没有受到药害,也没有抑制出苗,比苗后茎叶处理安全性高,还可以降低农户服务成本。”
驻马店驿城区农技推广植保站站长 曹然
河南原阳:终结“杂草反客为主”乱象
(1)草相痛点
节节麦(密度>95%)、多花黑麦草、猪殃殃、婆婆纳等。
(2)试验亮点
关口前移:播后苗前一次性处理,土壤封闭抑制杂草长势。综合防效:禾本科杂草防效95%,阔叶杂草防效90%以上。生态逆转:未使用欢玛封闭处理的田块,节节麦、多花黑麦草、婆婆纳等杂草密度95%以上。欢玛处理后田块防除达到90%以上。
(3)专家讲解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徐洪乐介绍,今年在麦田管理上他们采取了多重措施,“欢玛”让节节麦防控从“被动补救”变为“主动防御”,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达95%,综合防效达到90%以上,且全程未观察到作物药害现象。未使用“欢玛”封闭处理的田块,部分杂草株高已对主体作物小麦形成竞争优势,田间生态呈现明显失衡状态。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徐洪乐
山东济南:破解“无药可治”雀麦困局
(1)草相痛点
抗性雀麦(覆盖率90%)、节节麦、大穗看麦娘、猪殃殃、播娘蒿等。
(2)试验亮点
黄金窗口:播种后48小时施药,直接“封”杀恶性杂草。持久防护:药效持续久,较传统方案减少茎叶期施药。成本优化:自主式喷雾机喷施,节省人工、药费支出。
(3)专家讲解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兴祥介绍:“‘无解’的抗性雀麦,在‘欢玛’面前彻底低头,麦田重现纯净生机。今年示范田采用土壤封闭技术,使用‘欢玛’药剂,对阔叶杂草防除效果95%以上,对小麦安全性很高,没有药害。”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高兴祥
河北石家庄:构建“零接触”安全防线
(1)草相痛点
雀麦、节节麦、看麦娘、播娘蒿、荠菜等。
(2)试验亮点
安全屏障:药剂与小麦“零接触”,药害风险归零。广谱防控:对雀麦、看麦娘防效90%,播娘蒿、荠菜等阔叶草同步清除。经济节省:较常规方案减少2~3次施药,省工省钱。
(3)专家点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杂草研究室主任刘小民说:“‘欢玛’的封闭处理重新定义了除草逻辑,让农民从‘疲于奔命’转向‘科学种田’。今年示范田区创新性实施前置性防控策略,于小麦适期播种后即启动‘欢玛’土壤封闭处理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一次施药,全程无忧’。”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杂草研究室主任 刘小民
破草成金,筑梦沃野
当农户放下锄头、展露笑颜,当麦田重现“草退苗进”的生态平衡,“欢玛”带来的不仅是田间杂草的消退,更彰显着中国农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智慧升级。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这项凝结着中外科研智慧的创新成果,正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在科技麦田里生根发芽。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