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5年重大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4-03 信息来源:全国农技中心植物检疫处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5年重大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农技植保函〔2025〕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农技)站(总站,中心),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技推广总站:

       为全力做好重大疫情监测防控工作,服务2025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我中心组织制定了柑橘黄龙病、红火蚁、大豆疫病、番茄褐色皱果病毒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

       1.柑橘黄龙病病菌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2.红火蚁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3.大豆疫霉病菌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4.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农技中心

2025年3月26日

附件1:柑橘黄龙病病菌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柑橘黄龙病在华南大部、江南南部柑橘产区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可能偏重发生,云南大部、四川和贵州南部等呈点片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260万亩左右。存在向湖南北部、江西中北部、四川中部扩散的风险。为做好柑橘黄龙病阻截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  监测防控策略

       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标本兼治”防控策略。在疫情发生区采取培育健康种苗、统一防治木虱、清除染疫植株、强化检疫监管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疫情扩散前沿区推进阻截带建设,强化监测调查,及时处置零星疫点;在未发生区全面监测调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2  监测防控重点

       根据柑橘黄龙病发生分布情况和柑橘产业发展布局,分3个区域,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治理。

       (1)阻截前沿区。包括湖南西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北部、四川中部、云南东北部、江苏南部等疫情发生前沿的柑橘产区。

       (2)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大部,浙江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四川南部,以及云南、贵州、江苏的零星发生区。

       (3)未发生区。包括重庆、湖北、陕西汉中及其他省份无病产区。

3  监测防控措施

       (1)检疫监管。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制度,加强芸香科种苗的检疫检查,加大抽样检测频次和比率,对发现病害的种苗及时销毁处置,确保未经检疫的种苗和接穗不出圃、不入园。会同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加强柑橘苗木监管,对非法生产、调运、经营的,依法予以处理。探索建立健康种苗生产认证制度,引导果农选用无病健康种苗。

       (2)田间监测。各新梢成熟期,特别是秋梢成熟后与果实转色期重点进行2~3次调查。发生区,根据踏查结果,每县选择有代表性芸香科植物的不同地块设3个监测点,开展定点调查。阻截前沿区。重点监测柑橘木虱发生动态,明确木虱分布北界,同步开展木虱带毒率检测。未发生区,定期组织开展访问调查,对可能发生区和发生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踏查。具体操作参照《柑橘黄龙病监测规范(GB/T35333—2017)》和《柑橘木虱(亚洲种)监测规范(GB/T 35334—2017)》。

       (3)综合防控。加强田管。推进老果园改造和新建果园标准化生产,鼓励宽行稀植、生态留草,提升果园通透性,提升植株抗病能力。开展统一整园、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等全程技术服务,因地制宜推广网墙隔离,降低染病风险。挖除病株。确认的病株,应先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然后立即挖除,挖除的病株一律集中销毁。如不能及时连根挖除,可整株砍除,但所剩病株高度不得高于10cm,且在茎干切面涂上除草剂或煤油、沥青、柴油,盖上黑膜,加速其外皮层腐烂,防止次年抽生新梢,招引柑橘木虱为害和传病。

       (4)柑橘木虱的化学防控。抓住春梢、夏梢、秋梢等防控关键时期,加强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推广应用智能精准施药新器械、新技术,倡导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一飞防作业。优先选用阿维·螺虫酯、螺虫·噻虫嗪、高氯·吡丙醚、噻虫嗪、联苯菊酯、氟吡呋喃酮等药剂,注意农药的科学轮换使用,警惕木虱产生抗药性。具体防治时期和药剂选择可参考《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规程(NY/T 2920—2016)》。

附件2:红火蚁监测防控技术方案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红火蚁在广东大部、海南大部、广西中东部、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四川西南部等区域总体偏轻发生,局部点片偏重发生;在重庆大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浙江中部和南部、湖北中部等区域零星点状发生。全国发生面积在580万亩左右。为做好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  监测防控策略

       坚持“源头控制、协同联防、检防结合”,重点抓住春秋两季关键防控期,在疫情发生区推进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在零星发生区开展应急防控和疫点铲除,在传入风险区强化监测预警。

2  监测防控重点

       根据红火蚁发生分布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实施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1)主要发生区。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大部,江西南部、云南东部和南部、四川南部等发生疫情的县(市、区)。

       (2)零星发生区。重庆大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浙江中部和南部、湖北中部、上海等发生疫情的县(市、区)。

       (3)传入风险区。江苏、安徽、河南和陕西南部等潜在发生区域。

3  监测防控措施

       (1)检疫监管。动态更新红火蚁发生地区名录,重点加强从疫情发生区调运的带土农作物苗木、带土绿化苗木和草坪草等检疫。如发现调出或调入的苗木、花卉、草皮、生产用土壤或介质等物品携带红火蚁时,应当督促指导调出单位或施工单位进行检疫处理。大型苗木可使用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45%吡虫·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将稀释好的药液沿苗木茎部环绕浇灌,使根部完全浸湿或将根部完全浸泡在药液中;盆栽小型苗木、花卉可使用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按1,000倍液,45%吡虫·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按常规进行灌溉;草坪草可使用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45%吡虫·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泼浇或者喷洒于草皮上,至草皮下部有药液流出时止。检疫处理后,经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检查合格后方可调离或调入。

       (2)监测预警。传入风险区,重点监测调查从红火蚁疫情发生区调入的绿化植被(带土苗木、花卉、草坪等),密切关注周边区域疫情发生动态,结合种苗引进情况和当地气候环境,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主要发生区和零星发生区。重点监测调查疫情发生区域及周边延伸地带,准确掌握红火蚁的分布范围、发生程度和扩散趋势。监测调查要严格按照《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GB/23626—2009)有关要求,在气温15~34℃(最佳气温为20~32℃)时间段开展。

       (3)化学防治。以杀灭蚁后为重点,药剂上可选择茚虫威、氟蚁腙为主要成分的饵剂和高效氯氰菊酯为主要成分的粉剂。开展防控时要穿着长袖衣服,戴上手套,穿上胶鞋或者雨靴,并在手套或者鞋上撒上一层滑石粉或者痱子粉,具体操作方法参照《红火蚁化学防控技术规程》(NY/T 2415—2013)。对蚁巢密度较低且分布较分散的,可采用饵剂点施法进行单个蚁巢处理;对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诱集到工蚁数量较多、分布较普遍的地区,可利用撒播器、无人机等撒施饵剂法开展大面积防治,并及时跟踪、补防。主要发生区重点组织实施春秋两季统一防控,选择防控技术成熟的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条件适宜的地区推广“群防群治”等模式。零星发生区精准划定疫点范围,根据区域气候特点探索冬季灌巢等不同铲除方式,达到根除标准的及时验收。传入风险区做好药剂储备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附件3:大豆疫霉病菌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

       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大豆疫霉病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东北地区局部有重发风险,发生面积20万亩左右。为做好2025年大豆疫霉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保障大豆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1  监测防控策略

       实行“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发生区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结合,做好疫情综合防治。首次发生区和零星发生区域强化封锁控制和铲除扑灭。未发生区加强宣传培训,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2  监测防控重点

       以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大豆制繁种基地,以及东北、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为重点,强化大豆种子调入区和扩种区域监测预警。

3  监测防控措施

       (1)检疫监管。产地检疫监管。加强对大豆繁制种田、种子试验田检疫监管,严格按照《大豆种子产地检疫规程(GB 12743—2003)》规定的时间、频次和覆盖面开展田间监测调查。调运检疫监管。疫情发生区的大豆种子及商品需经严格检疫后,方可运出。外调种子若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性,应抽样复检。国外引种检疫监管。严格实施从国外引进大豆种子检疫审批,做好后续疫情监测,加强田间调查力度。

       (2)田间监测。大豆的苗期、成株期和结荚期各调查1次,一般在雨后或灌溉后进行调查。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发生田块,重点监测发生与危害动态。未发生区域监测点重点设在疫情发生区的周边,关注低洼、排水不良、过水地、重粘土地和连作地等大豆疫病易发区域,加强运输沿线、加工场所及其周边农田的调查与监测。具体操作可参照《大豆疫霉病监测技术规范(NY/T 2115—2012)》。

       (3)化学防控。种子处理。可选用含有精甲霜灵或精甲·咯菌腈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剂量和操作方法,确保种子均匀着药。土壤处理。对于曾经发病较严重的地块,可在整地前选用精甲·噁霉灵等进行土壤处理。喷雾防治。喷雾时,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植株各个部位,尤其是茎基部和叶片。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避免连续、单一用药,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控效果。

       (4)农业防控。科学栽培。与非豆科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等)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合理安排种植布局。因地制宜选择抗(耐)病品种。机具消毒。发病的地区,农业机械不宜开展跨区作业,确需开展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在跨区作业前必须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加强排水。在大豆种植田块提前挖好排水沟,降水后及时排渍降墒。对于地势低洼的地块,可采用高畦栽培方式,减少农田中的积水,提高排水能力。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适期播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北方春大豆区亩种植1.6万~2.2万株,黄淮夏大豆区亩种植1.2万~1.8万株,南方多作大豆区亩种植1.5万~2.5万株。

附件4: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

       为加强番茄褐色皱果病毒疫情阻截防控措施,保证番茄、辣椒生产安全,制定本技术方案。

1  监测防控策略

       坚持关口前移、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压实疫情防控属地责任和企业生产主体责任,抓好种子种苗检疫监管,强化生产期监测调查,及时上报处置新发疫情,力争疫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2  监测防控重点

       根据全国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生产布局和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发生分布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治理。

       (1)制种区。重点关注甘肃、新疆、山东、江苏省(区)番茄和辣椒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县(市、区)和海南南繁育种基地。

       (2)生产区。重点关注商品番茄辣椒生产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番茄主产区,以及贵州,云南,河南,湖南,四川,山东、广西等辣椒主产区。

3  监测防控措施

       (1)检疫监管。产地检疫监管。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各项要求,督促指导制种企业落实检疫措施,对来自高风险区的种子和种苗加大田间调查次数。调运检疫监管。对从外地调入的番茄和辣椒种子种苗要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亲本种子力争批批抽检。对申请从本地调出的要查验产地检疫合格证,按照程序开具植物检疫证书,无产地检疫合格证的应抽样进行室内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开具植物检疫证书。国外引种检疫监管。对首次引进的番茄和辣椒种子,开展风险评估,按照《国(境)外引进农业种苗检疫审批单》的审批意见,做好隔离试种,加强疫情监测。

       (2)田间监测。重点在茄科作物苗期、开花坐果期和结果期等番茄褐色皱果病毒显症期开展监测调查。制种区。育苗圃在茄科作物出苗至移栽前,逐圃调查不少于1次。种苗移栽定植后田间调查不少于2次,调查面积应占种植面积的20%以上。如发现有疑似发病症状的植株,记录详细信息,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测,同时跟踪调查1~2次。调查过程中,按照五点法、棋盘法等抽样方法监测调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生产区。田间调查不少于2次,监测时期和抽样方法同上。

       (3)病毒检测。田间检测。在田间发现疑似病株或果实,可利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或试剂盒等进行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参照《植物病毒检测规范(SN/T 2964—2011)》,一般使用逆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采集的叶片和果实样品进行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种子进行检测。

       (4)防控处置。田间管理。选择经过认证的无病毒种子和种苗,选育和种植抗病毒的品种。育苗田圃和制种田块,不同批次间做好隔离,生产作业的农具、机械设备、衣物等专田专用。疫情处置。发现疫情后,及时铲除染疫病株和周围的植株,检查清理周边寄主植物,统一带出种植区域后集中销毁。同时,进行高温闷棚和土壤消毒,并及时对操作工具等消杀处理。染疫田块和大棚可采取3年非寄主作物(如禾本科作物)轮作或休耕。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