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田杂草危害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做好秋播小麦田除草工作,提升绿色防控水平,保障小麦绿色优质生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1 主要技术思路
由于杂草抗性水平上升、除草剂药害频发、生产季节矛盾突出、耕作措施粗放等原因,导致小麦田杂草防除难度加大。2019年秋播小麦田杂草防除工作要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麦田杂草防除问题为导向,以小麦优质增产和农药减量控害为目标,提高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1 坚持草害控制与农药减量相结合
大力推广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选择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品种以及有效的助剂,适期适量精准施药,杜绝超剂量使用、不合理施药现象。
1.2 坚持化学除草与生态控草相结合
结合小麦播期调整、翻耕整地、沟渠整治、田间管理、轮作休耕等农业措施,清除田埂、沟渠杂草,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麦田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1.3 坚持防治效果与安全用药相结合
切实加强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宣传和培训,减少因除草剂和施药器械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和漂移现象,确保化学除草效果和作物生长安全。
2 区域治理策略
根据各地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小麦生产方式和麦田杂草发生特点,不同农业生态区麦田杂草防除应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2.1 太湖地区
太湖地区主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该地区大力推广轮作休耕制度,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减少,麦田草相以菵草、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伴生猪殃殃、牛繁缕等阔叶杂草。小麦田杂草防除以优化作物布局、实施轮作休耕等农业措施压低杂草基数,重点推广“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秋草早除、春草冬除”的除草技术。
2.2 丘陵地区
丘陵地区主要包括南京、镇江市以及扬州市部分地区,该地区种植结构具有多样性特点,果、菜、茶种植面积较大,小麦田菵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小麦田杂草防除以休耕轮作、清除“四边”杂草等措施为基础,推广封杀结合化除技术,重点防除禾本科杂草。
2.3 里下河地区
里下河地区主要包括扬州市大部分地区、泰州市以及南通、盐城市的部分地区,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稻麦连作种植结构为主,麦田杂草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为主。小麦田杂草防除以合理轮作、精耕细作、适期播种等有利于控制杂草的农业措施为基础,采取封闭除草为主、茎叶处理为补,秋冬季化除为主、春季化除为补的防治策略。
2.4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种植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菜、豆种植面积占有一定的比例,小麦田以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混生为主。小麦田杂草防除要加强精选种子、深耕整地、田间沟系配套等农业措施的应用,采取“冬前普除禾本科杂草,春后普除阔叶杂草、补除禾本科杂草”的化除策略。
2.5 淮北地区
淮北地区主要包括淮安、宿迁、徐州三市以及连云港市的部分地区,该区种植结构以麦稻连作和麦旱连作并存,小麦田阔叶杂草发生危害较重。小麦田杂草防除要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旱旱轮作等措施;冬前土壤封闭处理立足“抢”字,宜早宜小,突出稻茬麦田杂草播后苗前封闭技术;早春茎叶处理要立足“早”字,突出阔叶杂草封杀技术。
3 关键技术与措施
小麦田杂草防控要坚持综合治理,重点推广轮作休耕控草技术、绿色生态控草技术和封杀结合化除技术,开展分类指导,提高除草效果。
3.1 轮作休耕控草技术
轮作休耕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壤地力、缓解生产季节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合理的轮作休耕,可以减轻小麦田杂草发生基数,压缩重草田面积,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轮作休耕包括轮作换茬和休耕晒垡两种方式。轮作换茬作物要求次年3月中旬田间覆盖度大于70%(种植绿肥田间覆盖度大于60%),换茬作物在次年4月底前压青耕翻入田。休耕晒垡要在秋播作物收获后至次年1月底前实施机械深翻晒垡,深度大于20厘米,春播前,休耕田可采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或机械除草,降低杂草基数,杜绝形成草荒田。
3.2 绿色生态控草技术
充分利用农业措施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杂草发生的生态环境,控制杂草发生基数。
(1)深耕整地,完善沟系。小麦播种前,深翻(深旋)整地,将散落于土表的杂草种子翻埋于土壤深层,使杂草种子不能萌发出苗(或晚出苗),减少当季杂草发生量;完善田间沟系,保证墒情,降低除草剂药害风险;清除田边、沟渠杂草,减轻杂草发生基数;加强对耕翻、整地、收割机械的清洗,阻止杂草种子传播扩散。
(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小麦种子检疫,推广商品麦种,减少自留种比例,防止麦种混杂杂草种子;适期播种,为冬前土壤封闭处理争取时间;合理密植,提高小麦个体与群体竞争力,抑制杂草生长。
(3)加强田管,培育壮苗。播后镇压,提高土表平实度,增加土壤封闭防治效果;秸秆覆盖,减少并推迟杂草发生;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合理运筹肥水,培育壮苗。
3.3 封杀结合化除技术
小麦田化学除草坚持土壤封闭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封杀技术,重点推广土壤封闭除草技术,提高抗性杂草的防除效果,减轻后期除草压力,减少除草剂使用量。在小麦播种后至杂草幼苗期,使用异丙隆、吡氟酰草胺、乙草胺及其复配剂等土壤封闭除草剂,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当加大,以每667 m2用水量30~40千克为宜;在作物生长早期根据田间残留杂草种类选择精噁唑禾草灵、唑啉·炔草酯、氟唑磺隆、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唑草·苯磺隆、双氟·唑草酮、双氟·氯氟吡、环吡·异丙隆、氟吡·双唑酮等茎叶喷雾除草剂进行杀灭,喷施茎叶处理除草剂时用水量要适中,水量太大易造成流失,水量太小易导致喷雾不匀,以每667 m2用水量20~30千克为宜。适期使用具有封杀双重作用的除草剂进行“封杀”除草,如氟噻·吡酰·呋、吡酰·异丙隆、异隆·丙·氯吡、二磺·甲碘隆、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
3.4 科学安全用药技术
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是麦田杂草绿色防控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害发生、延缓抗性产生,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小麦品质。
(1)确保有效性。坚持不同作用机理或不同杀草谱的除草剂合理混用,提高防除效果;对杂草已产生高水平抗性的药剂品种要暂时禁用或限用,选用其他的除草剂品种。选用安全高效的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机械或手动喷雾器等喷施除草剂,避免因“跑、冒、滴、漏”造成药液浪费,以保障施药的均匀性和着靶率。
(2)确保精准性。选择最佳适期和药种用药。防除禾本科杂草掌握在冬前或早春杂草齐苗后进行适期防治,春季阔叶杂草防治严格掌握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前用药,小麦拔节后禁止使用除草剂;依据田间草相,选择针对性强的高效除草剂配方施药,以提高防控效果。
(3)确保安全性。麦田除草剂的安全性受施药时天气条件影响大,一般要掌握在气温5℃以上时用药,否则易导致小麦药害。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如异丙隆、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唑草·苯磺隆等在强寒流前后用药易导致小麦冻药害。
4 技术保障措施
为普及小麦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保障小麦绿色高效优质生产,各地要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1 强化服务指导
秋播小麦田除草时间紧、技术要求高,各地要组织植保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农药经营门店、深入田间地头,培训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农药经营人员和广大农户,结合种植布局、田间管理,推广小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针对麦田不同草相和除草剂特点,指导农民掌握新型除草剂使用技术和注意事项,适期施药,严防药害。
4.2 强化宣传发动
秋播期间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微信等媒体多渠道宣传麦田除草的重要性和麦田除草关键技术,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发放明白纸等技术资料,贯彻麦田杂草绿色防控理念,动员广大农民和种田大户科学除草,特别是抓好冬前土壤封闭处理。
4.3 强化示范引领
各县(市、区)要将小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作为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展示农业措施的生态控草效果,示范化学除草新产品、新技术,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农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和农民现场观摩,提高麦田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覆盖率和新技术推广积极性。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小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技术的辐射效果。
4.4 强化经营指导
加强对农药经营者的技术指导,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规范经营能力,指导经营者按照植保部门技术要求经营推广除草剂产品,经营者应按照商品标签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不得误导农药使用者增加用药种类、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加强与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农药生产经营企业的沟通,及时掌握除草剂市场状况。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