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束放研究员在“第三十五届中国植保双交会”上的报告《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下农药械变化趋势》整理)
1 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
1.1 国家宏观政策大环境
绿色发展——产业安全、环境安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这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水、土、气、渣,面源污染;新《农药管理条例》的全面实施——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一体化监督管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农药使用量零(负)增长——目标。
1.2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粮食作物是重中之重,面积稳定,小范围调整。经济作物品种多样化,地方名优特品种面积增加。农业农村部联合各大部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出台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增加。绿色和有机生态农产品种植面积上升。
表1 2014—2018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
1.3 农药生产、营销渠道发生新变化
(1)严格的环保政策
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活跃,产业链逐步完备;环保安全投入明显加大,农药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入园率明显提高,产业布局高度集中。上游中间体和原药园区大面积整顿导致农药企业开工受限或停产,中间体短缺、价格高,供应紧张、成本加大。
(2)化学农药原药产量持续下降
2014年化学农药原药产量374万吨,2018年为208.3万吨,下降了44.36%。
图1 2014—2018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
(3)农药品种和剂型结构向绿色化发展
表2 2013—2018年农药按毒性登记占比
表3 2013—2018年按农药剂型登记占比
表4 2013—2018年按农药类型登记占比
(4)传统营销渠道向专业化服务延伸
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务实、产品特点、特性、营销模式。
专业化防治组织、种植大户与农药生产企业对接批量采购农资渐成趋势。2014年以前,专业化纺织组织覆盖率不足30%;2019年专业防治组织已达8万多个,已登记在册的4万多。2018年,防治覆盖率39.3%,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农民合作社与农药械生产企业对接共建农药零增长示范区。
农药农资套餐或者提供作物全程解决方案成为新的服务或营销手段。
转型服务商。
转型种植者。
飞防带药防治。
1.4 农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1)使用总量逐年递减
图2 2009—2018年农药折百用量(万吨)
(2)有机磷农药逐年递减
图3 2009—2018年有机磷折百用药量
(3)微毒、低毒农药用药量上升
表5 2009—2018年农药毒性按应用占比情况
(4)农药各类型用量变化显著
表6 2009、2018年农药应用按类型占比情况
(5)生物农药用药量稳定
表7 2015—2018年生物农药的占比情况
1.5 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稳步推进
喷杆喷雾机(含牵引式和自走式):市场保有量约48万台,农药沉积率在55%~60%,喷幅最长可达32米,旱田水田都有大量应用。
担架式动力喷雾机:市场保有量约60万台,农药沉积率15%~30%,主要集中在果树、蔬菜产区。
植保无人机:市场保量超过3万架,农药沉积率50%~60%,以小麦、水稻为主,2019年保有量突破5万架。预计未来5年将突破8万架,作业面积达到8亿亩次以上。
通航植保飞机(直升机、固定翼):大约400架,农药沉积率为40%~60%,作业对象以水稻为主。
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用量逐年递减,电动喷雾器逐渐成为小农户、庭院种植的首选,市场保有量逐步加大。
2 2020年农药械市场变化走势
2.1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由于浅耕免耕、免套袋等轻简化生产方式,一些病虫基数逐年累积,小麦茎基腐病、苹果炭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病毒病、二点委夜蛾,以及地下害虫、土传病害等呈上升为害趋势。尤其是南方稻区改变冬前冬耕冬灌的方式,稻桩带茬越冬,为二化螟等病虫害越冬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增殖的温床和扩散的途径。
受秸秆还田和连作影响,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北方大田区病原菌逐年积累,导致小麦根腐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根部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对小麦产量形成构成巨大威胁。由于土壤带菌,苗期即可侵染发病,且发病后无法施药到有效部位。
受耕作制度、频繁调种、跨区作业等因素的影响,农田杂草发生危害加重,节节麦在黄淮流域控制难度增加,已经向南蔓延至长江流域;日本看麦娘从稻麦轮作区逐步蔓延到旱旱轮作区,向北扩展加快;杂草稻已蔓延至 25个省(区、市),发生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直播稻面积增加,草害防治压力山大。
受免耕栽培、节水灌溉、综合种养等生产方式的影响,农田鼠害也在不断变化,田间鼠种出现演替,大仓鼠、褐家鼠等危害大的鼠类成为优势鼠种,容易在局部地区暴发。
2.2 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呈现新特点
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范围广、分布不均衡。发生面积与防治面积持续下降。重大病虫草害依然严重,程度总体平稳。部分次要病虫草鼠害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病虫草害。
图4 2008—2018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
2.3 2020年农药需求走势
(1)农药使用总趋势
2020年农药需求总量基本持平,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方向不变(政策、经济、技术、社会化服务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种衣剂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量较大。
杀鼠剂需求下降,且幅度较大。但受鼠疫的影响,不排除使用量上升的可能。
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量占比逐年上升。
生物农药品种多样化、生物杀菌剂用药量稳步上升。
保护剂、免疫诱抗剂、植物健康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如:氨基寡糖素、植物蛋白、异噻菌胺、噻苯隆、矿物油等被市场认可。
(2)杀虫剂
预计杀虫剂需求将总量小幅上升。
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氟铃脲、噻虫啉、杀螺胺、噻虫嗪、氟虫脲、氟啶虫酰胺、醚菊酯等品种与上年相比增幅较大。
二嗪磷、呋虫胺、除虫脲、甲氧虫酰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甲拌磷、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增幅在30%以上。
由于种植结构调整,要预防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发生危害,预防盲蝽对棉花、果树、茶树等多种作物危害。
预计绿色防控产品前景看好,2018年性诱剂(近100种——斜纹夜蛾、二化螟、绿盲蝽和梨小食心虫)使用面积2,800万亩,食诱剂使用面积达440万亩,因此绿色防控产品看好。
(3)杀菌剂
2020年杀菌剂用量上升,其中生物杀菌剂用药量显著上升(凡是统计到的生物农药品种其使用量全部上升,这在以往是没有的)。
由于籼粳杂交稻的推广,稻曲病成为很多地区一个很重要的病害,相应品种用药量上升。
种子包衣成为防治根部病害最好的手段。近年来个别省份秋播种子处理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从品种来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除了能防治外,还能诱导作物的生理变化,尤其能提高禾谷类作物产量,延缓植物衰老,这是其它杀菌剂所不及的,这类杀菌剂的用量会进一步增加。
目前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偏少,在我国部分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预计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药剂需求量上升。
稻瘟病近年来也有回升的势头,因此其防治药剂需求上升。
设施蔬菜连年种植同一种蔬菜,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肥缺乏,白粉病、霜霉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相对应的防治药药需求会有所增加。
据统计,2020年烯肟菌胺、枯草芽孢杆菌、武夷菌素、丙硫多菌灵、肟菌酯、丁香菌酯、氰烯菌酯、中生菌素、春雷霉素、香菇多糖、烯酰吗啉、丙森锌、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三唑醇、氟环唑、咯菌腈、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嘧霉胺、戊唑醇、腈菌唑、蜡质芽孢杆菌等需求上升幅度较大,平均上升幅度达51.63%。
(4)除草剂
除草剂在经历了之前几年的飞速发展,自2018年开始逐渐回落,预计2020年与今年相比仍是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
从政策层面上看,一是北方旱田区域大面积补贴更换喷头及喷头体,有利于除草剂的进一步下降;二是除草剂的用药大省黑龙江,从2015年开始提出农业“三减”(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据最新预测,该省2020年农药使用量预计减少20%。
从推广层面上看,一是我国部分地区大力推广果园生草技术,以减少除草剂在果树茶园的用药量;二是生物制剂的推广应用,水田无人机的快速上升,无人机的推广使用都有利于水田除草剂用量的下降。
预计2020年增幅在10%以上品种有苯噻酰草胺、麦草畏、禾草丹、氯嘧磺隆、精异丙甲草胺、绿麦隆、野麦畏、噁唑酰草胺、2,4-滴丁酯、异丙草胺、甲草胺、唑草酮、丙草胺、异丙隆、草除灵、异丙甲草胺、莠去津、氟唑磺隆等。
大吨位除草剂市场需求增加的产品有:草甘膦(铵盐、钠盐、钾盐)、乙草胺、莠去津、丙草胺等。
2.4 特色小宗作物用药前景看好
随着小宗作物中种植面积和登记品种的不断增加,目前专门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产品1,600多种,种类为杀虫剂和杀菌剂。据统计,2019年3~5月份在小宗作物,如人参、金银花、樱桃、韭菜、姜、大葱和茭白等作物上公示的农药品种有23个。受扶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今后小宗作物用药会越来越多。
2.5 农药价格
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
受农药新产品打包推广以及其良好的防治效果,部分新农药2020年终端使用价格会略高于2019年,但部分老药品种由于多年来价格逐渐透明化,其变化不多,趋于稳定。
预计总体制剂价格略升,原药价格趋稳偏降,产能趋紧。
3 结束语
今后我国环保督查将成为常态,供给侧改革将更加深入和具体,中美贸易摩擦永远在路上,高毒农药的替代将在五年之内全面完成,生物农药的发展势在必行,农化巨头发展方向和盈利模式等都将对农药市场需求和供应产生影响,势必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2020年要坚持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为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服务发展,生产企业和行业人士要沉着冷静应对,积极智慧处理,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共赢。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