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纹枯病菌田间累积增多,该病发生地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
1 发病症状
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出现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株白穗等症状。
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病苗死苗:多发生在小麦3~4叶期,初期第1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于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枯株白穗: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2 发生规律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包括5个阶段——冬前发病期、越冬静止期、病情回升期(横向扩展期)、发病高峰期(严重度增长期)、病情稳定期(枯白穗发生期)。
冬前发病期:该时期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一般在10%以下,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病症发生在土面附近或略高于土面。
越冬静止期:该时期麦苗进入越冬阶段,病情停止发展,冬前病株可以带菌越冬,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病情回升期:该时期以发病株的增长为主要特点,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随着气温上升,病菌侵染在麦株间扩展,病株率明显增加,病株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
发病高峰期:一般发生在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随着植株基部节间的伸长与病菌的蔓延发展,由表及里侵染茎秆,严重度增加。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
病情稳定期:该时期抽穗后,茎秆变硬,阻止病菌继续扩展,该时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后,病斑高度、病叶鞘位与侵茎数都基本稳定,病株上产生白色至褐色不规则菌核,而后落入土壤越夏。重病株因输导组织受损而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3 发生情况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和危害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和土壤类型等有关。其中,气候因素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受前期温度较高影响,特别是部分提前播种的小麦,冬前发病基数大,而适宜的天气条件利于纹枯病的越冬。此外,部分麦田杂草化除不理想,杂草与麦苗争肥,降低抗病能力。草多易引起田间荫蔽,相对湿度加大,极易诱发纹枯病。
4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加强清沟沥水等田间管理措施,减轻冬前病害发生程度。合理灌水施肥,防止旺长,避免田间湿度过大。适时开展田间杂草化除,增加通风透光,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
(2)化学防治
对纹枯病病株率达10%的田块,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对准麦苗基部施药,注意用足水量,亩用水量不低于50 kg。对重病区或常年发生较重地区首次喷药后7~10 d左右开展二次防治,以确保防效。防治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戊唑醇、噻呋酰胺、己唑醇等药剂,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