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
发布日期:2019-02-22 作者:全国农技中心

       2018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继续组织北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新疆等21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小菜蛾、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38个农药品种(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表2),现将可以评估的病虫草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情况通报如下。

1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

作物

监测对象

监测农药品种

监测方法

敏感基线依据

水稻

褐飞虱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稻茎浸渍法

稻苗浸渍法

NY/T 17082009

白背飞虱

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

稻茎浸渍法

NY/T 31592017

灰飞虱

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稻苗浸渍法

NY/T 26222014

二化螟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

点滴法

稻苗浸渍法

NY/T 20582014

稗草

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

整株栽培法

NY/T 27282015

小麦

麦蚜

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氧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

玻璃管药膜法

NY/T 27262015

赤霉病

多菌灵、戊唑醇

PDA平板测定法

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播娘蒿

苯磺隆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荠菜

苯磺隆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菵草

炔草酯、甲基二磺隆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棉花

棉铃虫

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浸叶接虫法

NY/T 29162016

棉蚜

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灭多威

浸叶接虫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蔬菜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

浸叶接虫法

NY/T 23602013

甜菜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

浸叶接虫法

NY/T 23612013

烟粉虱

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

琼脂保湿浸叶法

NY/T 27272015

西花蓟马

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

叶管药膜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

2  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倍数

敏感

RR5.0

低水平抗性

5.0RR10.0

中等水平抗性

10.0RR100.0

高水平抗性

RR100.0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1.1  褐飞虱

1.1.1  监测地区(见图1)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1.1.2  监测结果

1.1.2.1  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12),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201)。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2.2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2.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334)。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2.4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3260)。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3  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1.2  白背飞虱

1.2.1  监测地区(见图2)

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1.2.2  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有机磷类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抗性倍数6566,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7126);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89.2,对噻虫嗪抗性倍数1.37.4)。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等药剂。

1.3  灰飞虱

1.3.1  监测地区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盐城市盐都区和浙江省长兴县。

1.3.2  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所有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643)。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防治。

1.4  二化螟

1.4.1  监测地区(见图3)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1.4.2  监测结果

1.4.2.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9537);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758)。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浙江瑞安、江西上高、湖南攸县种群抗性倍数增加都在10倍以上,达到高水平抗性。

1.4.2.2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307);江苏、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9)。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浙江瑞安、苍南,湖南攸县种群抗性倍数增加都在10倍以上,达到高水平抗性。当前阿维菌素在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一些地区作为抗药性二化螟防控主打药剂,为保证防效,常超剂量、多次使用,5%阿维菌素乳油每亩使用量已超过200毫升,致使二化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呈快速上升趋势,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

1.4.2.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48),对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223);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毒死蜱抗性倍数2.516倍、对三唑磷抗性倍数3.011倍)。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4.3  对策建议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处于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区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为应对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剂量。

1.5  稗草

1.5.1  监测地区(见图4)

稗草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1.5.2  监测结果及建议

       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415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90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100%,其中83个种群抗性倍数>10,占监测总种群的92%11个种群抗性倍数>100,占监测总种群的12%,其中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芷湖口镇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57,363。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倍数>10种群占本省监测总种群的比例有所增加,江西从82%增加到94%,湖南从80%增加到95%

       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415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65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94%,其中45个种群抗性倍数>10,占监测总种群的69%7个种群抗性倍数>100,占监测总种群的11%,其中江西省南昌市五星镇种群抗性倍数最高,为974。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倍数>10的种群占本省监测总种群的比例有所增加,湖南从55%增加到60%

       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等415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82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40%,其中5个种群抗性倍数>10,占监测总样本的6%,其中安徽省庐江县盛桥镇种群最高抗性倍数为76。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总体变化不大。

1.5.3  对策建议

       鉴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南4省大部分稻区的稗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建议在抗性倍数>100的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在100>抗性倍数>10的地区严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同时,加强氰氟草酯合理用药宣传,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推迟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1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2.1  麦蚜

2.1.1  监测地区(见图5)

麦蚜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2.1.2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09.8);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013),江苏东台、河南周口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310;对啶虫脒、氧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麦长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了12倍。

       目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为1.290,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为3.127),其中安徽萧县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27;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2.06.0);对啶虫脒、氧乐果、抗蚜威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了12倍。

2.1.3  对策建议

       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严格限制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抗蚜威、氧乐果、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

2.2  赤霉病

2.2.1  监测地区(见图6)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2.2.2  监测结果

2.2.2.1  对多菌灵抗性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812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2,7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890个,其中江苏省抗性菌株占比最高,抗性频率为58.7%;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也发现有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2.3%6.7%。上述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但河南、山西、陕西省也监测到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说明抗多菌灵赤霉病菌群体在我国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

2.2.2.2  对戊唑醇抗性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812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2,7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107个,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省都检测到有抗性菌株,抗性频率1.4%6.0%

2.2.3  对策建议

       根据抗性检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抗性菌株比例高于20%)停止使用多菌灵,提倡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加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抗性监测,评估使用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的潜在风险,研究小麦赤霉病菌抗性管理技术策略。

2.3  麦田杂草

2.3.1  播娘蒿

2.3.1.1  监测地区(见图7)

播娘蒿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2.3.1.2  监测结果

       从河北、江苏、山东等513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48个播娘蒿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89.6%,其中32个种群抗性频率大于50%11个种群抗性频率小于50%5个种群敏感,河北、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

2.3.2  荠菜

2.3.2.1  监测地区(见图8)

荠菜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2.3.2.2  监测结果

       从河北、安徽、山东等49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24个荠菜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66.7%,其中15个种群抗性频率大于50%1个种群抗性频率小于50%8个种群敏感,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

2.3.3  菵草

2.3.3.1  监测地区(见图9)

菵草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2.3.3.2  监测结果

       从江苏、安徽、湖北38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27个菵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96.3%,江苏、湖北两省抗性频率较高;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37.0%,江苏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62.5%

2.3.4  对策建议

       加强对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延缓麦田杂草抗药性继续发展。推广冬前除草剂处理,减轻春季茎叶处理杂草的压力。重视麦田水肥管理,提高小麦自身与杂草的竞争力。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3.1  棉铃虫

3.1.1  监测地区(见图10)

10  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3.1.2  监测结果

3.1.2.1  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192),特别是河北邱县、河南安阳、山东阳谷、夏津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9192);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213),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1.2.2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357),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78.9),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辛硫磷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1.2.3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840),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棉铃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1.3  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延缓其抗性继续上升;限制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可交替轮换使用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

3.2  棉蚜

3.2.1  监测地区(见图11)

11  棉蚜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3.2.2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所有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40,000,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4,500,对吡虫啉抗性倍数>200);对氨基甲酸酯类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266),对灭多威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8)。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棉蚜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2.3  对策建议

       棉蚜抗药性发展速度较快,对目前田间常用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建议在农业生产中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选择氟啶虫胺腈、灭多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以保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蔬菜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4.1  小菜蛾

4.1.1  监测地区

       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张北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

4.1.2  监测结果

4.1.2.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384),华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则处于敏感状态。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2.2  对茚虫威抗性

       目前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1239),华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则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为3.134)。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小菜蛾对茚虫威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2.3  对虫螨腈抗性

       目前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虫螨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591倍),华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则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3.74.2倍)。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小菜蛾对虫螨腈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1.3  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继续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不超过1次,避免小菜蛾种群连续多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丁醚脲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同时,在华北蔬菜产区加强对小菜蛾的抗药性监测。

4.2  甜菜夜蛾

4.2.1  监测地区

       上海市奉贤区和崇明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4.2.2  监测结果

       上海奉贤和崇明、湖北黄陂、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其中上海奉贤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554;对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2165);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45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多杀霉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18.8倍)。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甜菜夜蛾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4.2.3  对策建议

       在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建议调整用药策略,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茚虫威、多杀霉素等药剂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不超过1次,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4.3  烟粉虱

4.3.1  监测地区(见图12)

12  烟粉虱抗药性监测点分布区域图

4.3.2  监测结果

       湖北、湖南等华中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双酰胺类溴氰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丙醚、季酮酸类螺虫乙酯等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对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147453,对吡丙醚抗性倍数188207,对螺虫乙酯抗性倍数4281,035);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华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538),对吡丙醚、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吡丙醚抗性倍数1960,对螺虫乙酯抗性倍数1650)。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抗性倍数增加了13倍。

4.3.3  对策建议

       鉴于华中地区烟粉虱抗药性较高的特点,湖北、湖南蔬菜产区应停止使用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等抗性上升的药剂,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等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防治烟粉虱。

4.4  西花蓟马

4.4.1  监测地区

       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元谋县。

4.4.2  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西花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41590倍,对多杀霉素抗性倍数232,868),对虫螨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5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处于敏感状态。

4.4.3  对策建议

 建议在西花蓟马高水平抗性蔬菜产区停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西花蓟马,轮换选用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西花蓟马,延缓其抗药性发展。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