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湖南省水稻二化螟危害的严峻形势,为有效防控二化螟危害成灾,制定本方案。
1 发生趋势
2018年,湖南省二化螟全年发生面积5,125.2万亩次,防治面积6,667.3万亩次,均比上年增加。湘南衡阳、株洲和邵阳局部大发生,在全省上升趋势明显,重发生区域已扩展到湘北环洞庭湖部分区域。受虫口基数、耕作栽培因素、气象条件、发生世代重叠、抗药性问题突出、防治难度增大等因素综合影响,预计2019年水稻二化螟总体呈重发态势,局部将大发生。全年二化螟发生面积预计达5,500万亩次以上。
2 防治策略
继续采取“综合防控、分区施治”的防治策略。广泛运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诱控、化学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把二化螟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继续采取分区施治策略,一类防控区(危险区)为:衡阳全市,株洲全市(炎陵除外),湘潭全市,娄底双峰县,邵阳邵东县、隆回县,郴州安仁县,永州祁阳县、东安县、常德汉寿、益阳赫山、沅江、岳阳平江等区域。一类防控区要自始至终抓好1~4代二化螟全程治理,特别是要全面实施冬后翻耕灭蛹,栽培冬季作物的稻田要采用性诱剂诱杀越冬代成虫,在一个作业区域内统一栽培类型,统一种植品种,严格统一播期。要根据情况,适时有效组织好大面积的化学防治。二类防控区(潜在危险区)为:长沙全市,邵阳、娄底、永州、郴州、株洲5个市除一类防控区外的其它县市区。要严密监控二化螟发生发展态势,在狠治一代压基数基础上,视虫情动态加强第二、三代应急防治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一类防控区防治技术方案实施。三类防控区(一般发生区)为:全省其它地区。此类区域按照常年常规办法防治二化螟。
3 技术措施
3.1 农业措施
切实推行“早稻+晚稻”“一季稻”“油菜+一季稻”“蔬菜+一季稻”等种植模式,严格区域布局,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期,减少二化螟桥梁田。全面落实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翻耕深水灭蛹技术,降低二化螟虫源基数。普及推广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控制二化螟。
3.2 诱控措施
广泛推广应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技术。每亩放置一个诱捕器,从始蛾期开始放置至盛末期收回,每代换一次诱芯,连片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有效虫源田,需同时应用性诱杀技术。各地要有效整合现有设备资源及新采购性诱技术设备,加大技术应用力度,扩大性诱杀技术应用面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降低化学防治难度。
3.3 化学措施
一是抓住关键点。狠抓中晚稻秧苗防治;双季稻以第一、三代为重点,一、二类防控区还要着力抓好迟熟早稻第二代、晚稻第四代的防治;单季稻以第二、三代为重点,大发生时分蘖期和穗期二化螟防治并重。
二是搞准防治适期。坚持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在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两类农药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主害代防治争取大面积一次用药防治过关,一类防控区有几个蛾峰时,可按“压前峰控后峰”策略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三是选好防治药剂。各地应根据本地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有效药剂,开展轮换用药与交替用药。一类与二类防控区推荐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氧虫酰肼·乙基多杀菌素(限对第一代二化螟)与高含量阿维菌素,或高含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杀虫单,或杀虫双,或丁烯氟虫腈等药剂混用,世代重叠严重时建议增加氟铃脲等杀卵性较强的药剂。提倡添加激健、怀龙特、有机硅等助剂,提高农药利用率(注意事项:穗期防治药液量常规药械防治亩平不少于30公斤,植保无人机防治亩平不少于1.2公斤,苗期可适当减少药液量。防治时田间要保留浅水层。施用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芽孢杆菌时,需避免高温、强光照下用药)。三类防控区可应用氯虫苯甲酰胺,虫量较小时可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