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蝗灾形势严峻,中方工作组紧急支招,其传入我国的风险很低
发布日期:2020-03-18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近几个月来,多国遭受蝗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这次蝗灾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从西亚至南亚的20多个国家,受灾面积总计1,600多万平方公里。2月下旬,我国派出了包括来自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等单位共8人组成的中国工作组,进行了蝗灾的防控探讨和实地考察。

巴基斯坦蝗虫灾情对当地农业有何影响

       总的来看,巴基斯坦蝗灾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大部分蝗虫已进入交配产卵期,虽对当下作物危害不大,但下一代孵化后对秋季(雨季)作物威胁巨大。据巴粮食安全与研究部介绍,蝗灾从2019年3月一直持续到现在,适合蝗虫孳生的3,000万公顷土地已有38%被入侵,发生范围、蝗虫数量、危害程度均属历史罕见。

       俾路支省为巴最大沙漠省,遭蝗群侵袭土地达220万公顷,中国工作组在该省与伊朗交界的达尔坂丁发现超大面积沙漠蝗成虫迁飞和产卵,覆盖范围超过几十平方公里的广袤沙漠和丘陵,将成为下一代蝗虫暴发的孳生地。旁遮普省为巴最大农业省,工作组在萨戈达和姜县的小麦、鹰嘴豆种植区发现大范围群居性蝗虫,每平方米高达150~200头,且70%以上已交配产卵。由于降雨冲刷,成排蝗卵裸露于沙漠表面,最高密度1平方米有卵块228块,每块卵有70~90 个卵粒,卵数量之高十分罕见。该地区雨季即将来临,十分有利于蝗卵的存活与孵化。当地官员介绍,姜县油菜、小麦现已受灾2.8万公顷。尽管巴有关省份已经组织应急防控30万公顷,但防控范围和效果有限。

       鉴于目前巴国蝗虫已产下大量的卵,遇到适宜天气,其大量孵化出来将会形成新一轮危害,加之印度、伊朗等境外蝗虫入侵,如控制不力,对秋收作物威胁巨大。

巴基斯坦本国蝗灾扩散风险

       根据工作组所到的巴旁遮普省、俾路支省、信德省气候条件、种植特点和蝗虫发育进度,结合去年蝗虫在该国迁飞扩散态势,遇到合适气候条件,目前产下的蝗卵将在4月份前后陆续孵化,5月份变成成虫,如果控制不好,可能聚集成大量蝗群迁飞,形成新一轮蝗灾。从我们在旁遮普省姜县一块沙漠地的蝗卵密度来看,该区域大约10~15平方公里,如果按通常蝗卵的孵化率为20%、蝗蝻期的成活率为60%计算,仅该区域下代蝗虫数量就达上百亿只,蝗群规模将增加上百倍。

巴基斯坦蝗灾防控建议措施

       据实地调查和巴方实情,结合中国防蝗经验,中国工作组提出了“精准监测、分区治理、有效防控、科技支撑”的防控总体思路,建议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短期考虑用飞防和地面移动作业等高效施药器械喷洒化学农药应急防治,减少蝗灾损失;长期考虑根据不同蝗虫密度和发生区域,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推进蝗灾可持续治理。我们重点推介了“加农炮”、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喷施设备以及应急防控用药。针对生物农药,防控效果受环境影响大,是否适合在高温干旱的沙漠地区应用,我们建议巴方先做小范围试验示范,验证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工作组建议巴方注意蝗灾国际预警,关注伊朗、印度等国蝗虫发生防治动态,及时监测并有效扑灭境外入侵蝗虫。特别是建议巴方加大调查和监测力度,掌握蝗虫孵化和发育进度,在蝗虫起飞之前的蝗蝻期这一最佳防治时期,采取化学农药集中防控措施。

       如果巴方能够及时监测到蝗虫,提前准备足够、对路的防控药剂和药械,按照中巴两国专家制定的防控方案,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蝗虫危害。巴当前蝗灾发生区多为沙漠、荒漠地区,人烟稀少,缺乏监测技术和手段,防控能力又严重不足,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消除蝗灾,但在国际和中国援助下,可以快速降低蝗虫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开展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合作

       目前,我们建议抓紧建立中巴联合治蝗工作机制。将中巴联合治蝗纳入中巴农业合作工作组机制,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举行会议,就蝗灾可持续治理开展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主要合作内容包括:一是开展巴国沙漠蝗发生区域、生物学特性、迁移扩散规律调查,开发或建立蝗灾监测预警系统;二是以蝗灾防控为重点,设立中巴病虫害联合防控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建议设立蝗灾可持续治理合作项目,开展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及物理防治新技术研发。三是指导并帮助巴方建设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大型地面喷施设备、无人机等生产基地,以及人员培训基地。

印巴两国蝗灾传入我国的风险很低

       专家普遍认为,周边国家沙漠蝗迁入我国几率很低,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从沙漠蝗生活习性看。沙漠蝗的生存和繁殖必须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但我国西南同纬度地区没有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均不适宜沙漠蝗生存。新疆、内蒙古虽有广阔的荒漠,但气温降雨等不能满足其繁殖条件。

       二是从沙漠蝗在我国发生危害记录看。1956年,中国科学院蔡邦华院士曾在研究论文中记载云南怒江下游贡山有沙漠蝗,但没有危害记录。1974年,中国科学院张学忠研究员曾在西藏聂拉木县采集到1头散居型雌性沙漠蝗成虫。随后的40多年来,我国专家一直持续调查沙漠蝗在我国的分布,既没有沙漠蝗迁入我国的记录,也没有发现在我国有危害的情况。

       三是从沙漠蝗迁飞路径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沙漠蝗迁入我国,可能有东西两条通道。西线通道就是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入西藏南部,由于受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阻隔,气温很低,沙漠蝗难以飞越和存活。东部通道就是沙漠蝗经印度、孟加拉从缅甸进入云南南部,但其难以穿过雨林,且缅甸气候不适宜其发生,云南南部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其存活。即使出现强季风等极端天气,导致境外沙漠蝗少量进入我国,也难以建立有效种群,同时从目前我国的监测和防治能力来看,我们完全能及时有效控制迁入蝗虫。

当然,我们也坚持底线思维、风险意识,提前制定了应对沙漠蝗入侵的防控预案,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边境监测,立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一旦发生境外沙漠蝗入侵,立即组织防控,将其控制在入侵地,严防其在境内增殖和进一步扩散危害。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