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发布预警:小麦赤霉病将严重发生
发布日期:2020-04-11 信息来源:世科姆

 

       进入4月,冀鲁豫等北方冬小麦区的小麦已经处于拔节期-孕穗期,而江苏、湖北、安徽等南方冬小麦区的早麦已经进入抽穗期。据气象台中长期预报,4月份在江淮、黄淮区域将会有45次降雨过程,而这些降雨过程正好处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极适合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因此,江苏、安徽、河南农业和气象部门多次联合发布小麦赤霉病预警,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将会严重发生。而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0年小麦赤霉病长江中下游、江淮麦区大流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需要大家做好防控准备。由此可见,今年小麦赤霉病将大概率地严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区都有发生,气候湿润多雨地区发生严重,如长江、淮河流域等,近年有向北向西扩展蔓延之势。

       赤霉病的危害首先是减产,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甚至绝收。其次降低品质,病粒分泌毒素造成人畜中毒,甚至致癌。小麦收购时,如检测到赤霉毒素超标,面临底价收购或拒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为害最重。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但是,小麦赤霉病在不同生育期的侵染敏感性是不一样的,生育期感病性:开花期>抽穗期>乳熟期>腊熟期;由此可见,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赤霉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而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则有利于产生茎基腐症状。

       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湿气候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其中气候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抽穗扬花期气候潮湿,又遇3天或3天以上连阴雨天气,则极有可能流行。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同时,气温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当气温≥15℃,即可发病;最适温度是2228℃;高湿高温利于发病。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由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为害规律,农技部门提出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世科姆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总结出如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

       (1)选用抗性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

化学防治

       (1)防治时间:见花打药。

       (2)应使用药肥一体化方案:使用杀菌剂可以防治小麦赤霉病病菌,使用作物营养可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同时,此时也是小麦孕穗、促进灌浆的关键时期,补充养分,增施钾肥是重要措施之一,增施钾肥也可以抵抗后期干热风的为害及倒伏的风险。

使用药剂

       (1)每亩使用禾坤®36%戊唑醇·嘧菌酯悬浮剂)25毫升+优省®/施芳®(生物刺激素)25毫升+意甲®(高含量碳酸钾)50克,兑水喷雾。

       (2)每亩使用禾坤®25毫升+芸风®5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25毫升+优省®/施芳®25毫升+意甲®50克,兑水喷雾。

       (3)每亩使用途力®42%戊唑醇·百菌清悬浮剂)30毫升+优省®/施芳®25毫升+意甲®50克,兑水喷雾。

       (4)每亩使用禾技®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优省®/施芳®25毫升+意甲®50克,兑水喷雾。

       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如果有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加入锁收®20%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15毫升/亩防治。 

       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最关键的是用药时间,错过最佳用药时期,防效将会大打折扣。正常情况下,小麦抽穗扬花时期(扬花10%20%)施药(重发区建议抽穗期施药),如遇高温多湿天气,间隔57天再喷药一次。

       如果抽穗期间天气晴朗、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那么在有连阴雨可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

       如果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

       如果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不能等到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及时进行防治。

       施药方法:直接针对麦穗施药,不得漏喷,兑水量要足,手动喷雾器40公斤/亩。大量试验证明:每亩喷足水量比增加药量防效更明显。 

       小麦赤霉病的为害极其严重,其防治策略也与当前的新冠肺炎一样,“可防、可控、不可治”,因此必须立足于预防,发病后再治疗为时已晚;要早打药、用足水,这样才能确保对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才能确保今年小麦的丰产丰收。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