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化MAP-GREEN绿领人才计划线下训练营(四川崇州、安徽巢湖)圆满闭营,原全国农技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资深农药应用专家邵振润研究员应邀作了专题培训报告。报告非常系统、全面,堪称教科书级。邵研究员针对“水稻田安全科学用药对策与措施”,从“水稻生产简况”“病虫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控原则”“水稻田安全科学用药防控措施”3个方面做了严谨而详细的阐述,为水稻田安全用药提供了颇具实用价值的科学指导。
水稻与小麦、玉米并称为全球三大粮食作物,全球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水稻喜高温,种植范围广,遍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其中,亚洲是世界水稻生产的主要地区,约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90%。在亚洲,印度的水稻种植面积最多,中国位居第二。
中国不仅水稻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水稻面积约占我国粮食面积的1/3。然而,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近年发生面积都在15亿亩次左右,是用药防治面积最大的作物。
水稻病虫害发生加重,安全科学用药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害呈现新的特点。如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发生面积明显上升;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频率升高;稻水象甲、干尖线虫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齿叶矮缩病、稻曲病等次要的或新的病虫危害加重;水稻生长后期病害发生重,一些新的病害影响后期产量。
2002—201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为14.5亿亩,占病虫害发生总面积的30.5%;年均危害损失520万吨,占粮食总损失的53.5%。
全球而言,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分散防治,技术指导供给不足;重化学防治,轻绿色防控;过量用药,影响农田生态环境;施药机械不适应要求,喷洒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低。
邵振润研究员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大,极端气候增多,有利于虫害发生及病害流行。二是水稻品种布局。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种植,缺少优良的抗病、抗虫品种,利于病虫大面积暴发、流行。如一些品质好的优质、专用稻,容易引起白背飞虱、稻瘟病等发生频繁。三是免耕和机械收割。免耕方式提高了越冬虫源的存活率,机械收割留置田间的稻桩较高,增加了螟虫类钻蛀性害虫及灰飞虱等越冬虫源基数。四是种植结构与肥水管理。密植、高水肥尤其是偏施氮肥等高产栽培措施、一家一户承包方式及种植多样化,形成大量桥梁田等有利于病虫害的传播发生。五是抗药性。病虫害一旦对主要农药品种产生抗药性,必然会引起这种病虫害的暴发与猖獗危害。历史上,褐飞虱因对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而暴发成灾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目前,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是:杀虫剂品种多,复配制剂多;过量用药比较突出,药液浪费污染重;缺乏高效药械,农药利用率不高;高温季节打药难,防治用工成本提高;喷药量不够,影响防效;统防统治面积扩大,补贴、政府采购用药增加。
邵振润研究员说,水稻上安全科学用药意义重大。有利于减轻生态影响,提高对非靶标昆虫,特别是天敌、蜜蜂及水生生物的安全性;减轻残留影响,减少对食物残留、环境污染,地下水、大气等影响;减轻或延缓抗药性;减轻对施药人员的影响等。总之,安全科学用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施药者健康的需要。
水稻上安全科学用药,要坚持这些主要原则:注重自然调控原则;坚持合理用药原则;交替用药原则;限制用药原则;暂停用药原则;注重生态保护原则等。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健全安全科学用药策略
为实现水稻田安全科学用药,邵振润研究员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与策略:以绿色发展引领,以科技创新赋能;以两个条例为根本,以统防统治为关键;以新型药械为抓手,以培训指导为基础;以综合防治为核心,以科学用药为前提;以作物生态系为中心,提升绿色防控水平。
关于绿色防控,有5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1)集成配套技术
健康栽培:种植抗病品种,注重水肥管理,提高抗逆性。生态调控:如浙江水稻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灯光诱杀:如智能化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杀:如性诱剂诱杀鳞翅目害虫(二化螟、大螟等)。稻田养鱼(浙江青田、养蟹)、养鸭(共育)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推广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如以螨治螨,释放稻螟赤眼蜂等。
(2)抓好种苗期用药
种子处理:大力推广应用种衣剂;利用统一育秧抓好秧苗期防治,针对恶苗病、苗瘟、病毒病、线虫病、稻飞虱、稻蓟马等苗期病虫,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减少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用药。
带药移栽:施好“送嫁药”,减轻大田用药压力。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和叶蝉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3)建好绿控示范区
综合运用农业、物理、栽培、生物等措施,及生态调控技术如螟虫用性诱剂,褐飞虱应用灯光诱杀,实施稻鱼综合种养、稻鸭共育技术,以及天敌、生物制剂,并在田埂种植一些植物保护或利用天敌,建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4)作物综合解决方案
着眼作物全生育期,着重考虑每个阶段重要病虫,抓好栽培和水肥管理,科学、合理用药。全国农技中心与拜耳、先正达合作,推广“更多水稻”“稻之道”作物解决方案,不仅减少施药次数,而且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5)注意稻田特殊性
① 助剂:水稻叶片蜡质层厚,要加助剂,如有机硅、激健等;
② 保护:水稻田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保护天敌;并且鱼、虾、蟹及蛙类等生物,也要特别注意保护;
③ 开发:积极研究开发专用于稻田的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开发环保型剂型以及新剂型,如缓释剂、颗粒剂,研发引进适用稻田的高效药械。
大力推广新产品新剂型,提升安全科学用药水平
大力推广新产品及新剂型,有助于提升水稻病虫害安全科学用药防治水平。
(1)杀虫剂
针对水稻用杀虫剂,重点抓好新烟碱类和双酰胺类两大类产品的科学使用。
新烟碱类杀虫剂杀虫谱广,活性高,可用于水稻害虫防治。其第一代产品包括: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哌虫啶;第二代产品包括:噻虫嗪、噻虫胺、氯噻啉;第三代产品为呋虫胺;另外,还有其他新烟碱类产品,如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等。
双酰胺类杀虫剂性能优异,作用机制新颖,为鱼尼丁受体作用剂。该类产品广谱、安全、高效、环保,对各虫态皆有效,其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上市的双酰胺类杀虫剂主要包括: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我国禁止用于水稻)、四氯虫酰胺、环丙虫酰胺、溴虫氟苯双酰胺、四唑虫酰胺等。
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具有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幼虫防效好,耐雨水冲刷,是水稻害虫防治药剂中的“四大天王”之一。四氯虫酰胺(9080)为中化研发产品,中化和全国农技中心合作,在湖南、江苏等水稻上推广很成功。
(2)杀菌剂
关于水稻用杀菌剂,重点用好三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产品。
三唑类杀菌剂主要包括:三唑酮、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等。其中,己唑醇主要防治白粉病、锈病、水稻纹枯病等。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包括:嘧菌酯、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氟嘧菌酯、丁香菌酯、唑菌酯、唑胺菌酯、苯醚菌酯等。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菌剂主要包括: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噻呋酰胺、苯并烯氟菌唑、氟唑环菌胺等。
同时,要积极推广新剂型。如先正达集团中国推出的“沙图”(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顶峰”(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惠州银农推出的“银胜”(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褐飞虱;“银锐”(5.7%甲氨基阿维菌素甲酸盐水分散粒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灿都”(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微乳剂),防治纹枯病;“农精灵”(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稻瘟病。
防控好主要病虫,实施组合科学用药
根据不同稻区、不同生育期确定重点病虫。邵振润研究员说,全国农技中心已经提出防控重点和药剂。
华南稻区——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
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穗腐病、恶苗病、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细菌性基腐病。
西南稻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密切关注黏虫、三化螟、穗腐病。
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飞虱。
要抓住主要病虫,统一考虑用药,兼治其他病虫,以降低用药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
化学药剂:螟虫——可选用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稻飞虱——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氟啶虫酰胺、苦参碱等;稻瘟病——选用三环唑、丙硫唑、嘧菌酯、咪铜·氟环唑等;稻曲病——选用氟环唑、咪铜·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纹枯病——选用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细菌性病害——选用噻霉酮、噻唑锌等;病毒病——选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
生物制剂:螟虫——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稻纵卷叶螟——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等;稻飞虱——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等;稻瘟病——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等。
要大力推广水旱两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另外,要根据抗药性指导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邵振润研究员指出,目标、任务已明确,关键是落实。我们要携手合作、抓好水稻田安全科学用药,切实控制好危害,保证丰收,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六稳、六保”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