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稻瘟病应重点掌握关键时期用药
发布日期:2020-09-03 作者:江苏农业科技报 方雅琴

 

       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根据受害时间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以穗瘟造成的损失最重。受前期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影响,今年稻叶瘟在我省丘陵、沿江、沿海局部易感病品种上发生普遍且严重。稻叶瘟重发为后期穗瘟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条件,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穗瘟发生会较重,宜掌握关键时期用药预防。

 

用药处理土壤防病难实现

       稻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病稻草是稻瘟病的初侵染源之一,越冬病菌存活期长短因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测定,草堆中部干燥病稻草中的菌丝,经一年尚有60%存活,草堆表面的菌丝经78个月才全部死亡,埋入土下或浸入水中经1个月就全部死亡。草堆内部干燥病组织上附着的分生孢子,至次年45月仍能存活,但在草堆表面的病菌至次年早春就全部死亡。利用病草作堆肥,经10天充分发酵,温度达5262℃,病菌可全部死亡。病稻草垫入猪圈经27天病菌也死亡。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测定,病稻草与河泥混和,经14天翻埋入土,2个月病菌失去活力;散落田间的病稻草中的病菌经4个月失去活力。稻种上的病菌至次年7月下旬才开始死亡。北方稻区由于常年比较干燥,病菌生存时间比南方长,可达1年以上。

       由此可见,如果病稻草能全部埋入土中,其中的稻瘟病菌在水稻播种前就会失去活性,这样不仅不会增加田间病菌数量,反而能减少病菌数量。但现实生产上秸秆还田无法达到这么高的标淮,因此容易增加田间病菌数量,加重稻瘟病发生。用药处理土壤虽能减少田间稻瘟病菌数量,但由于大田面积较大,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无法大面积实现。

 

用药处理种子防病易实现

       病稻谷是稻瘟病的另一初侵染源。据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邓媛元等人在《浅析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演变及其防控》一文报道,稻瘟病的初侵染源是室外稻草垛内层的病稻草和室内储藏的带菌种子。但随着各类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水稻机械化收割面积的扩大,农村养殖的耕牛数量急剧减少,其饲草需求大幅下降,因此稻草垛数量也大幅减少,甚至在大多数稻区已绝迹。稻草垛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稻瘟病初侵染源发生了巨大改变,即稻瘟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稻种。稻瘟病初侵染源单一,可大大降低稻瘟病的防控难度,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就能有效预防稻瘟病发生。

       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的“顶苗新”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拜耳股份公司的“入田”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美国世科姆公司的“禾姆”12%甲·嘧·甲霜灵悬浮种衣剂等药对恶苗病有良好防效,同时能杀灭稻种表面的稻瘟病菌,从而减少田间稻瘟病菌数量。在用这些药处理水稻种子防治恶苗病时,可以兼防苗期稻瘟病。

 

水稻生长期用药最关键

       温湿度对稻瘟病菌的侵染起决定性作用,而水稻品种的抗性则决定其是否发病和发病的轻重。只有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稻瘟病流行。由于我省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均不强,在田间菌源充足的情况下,遇适温高湿天气(连续2天以上阴雨或大雾)稻瘟病就易发生。因此,抓住水稻关键时期用药,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的措施。如在水稻4叶期、分蘖盛期、破口抽穗初期等易感病时期,分别用药防治苗瘟、叶瘟、穗瘟等。适用药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稻瘟灵、稻瘟酰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