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腐烂茎线虫为害与防控形势
发布日期:2020-10-15 信息来源:《中国植保导刊》2020年第7期 作者:姜培1,2,冯晓东2,王晓亮2,朱莉2,秦萌2,李潇楠2,闫硕1*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称马铃薯茎线虫,隶属于线虫门(Nematoda)侧尾腺纲(Secernrntea)垫刃目(Tylenchida)粒科(Anguinidae)的茎线虫属(Ditylenchus),于1945年被Thorne确定为独立种。腐烂茎线虫雌雄成虫均呈两端稍尖的细长线形,乳白色半透明,尾端狭小圆锥形,雌虫略大于雄虫。该线虫为多食性线虫,已报道的寄主超过120种,包括马铃薯、甘薯、洋葱、大蒜、当归、甜菜等,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尤其是块茎和球茎,还可以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存活。它以卵、幼虫、成虫在寄主薯块内越冬,或以幼虫、成虫在土壤内越冬。腐烂茎线虫对多种农作物为害严重,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

       201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480万hm2左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腐烂茎线虫一般情况下会导致马铃薯减产20%~30%,发生严重时导致减产40%~50%,甚至绝产。及时掌握腐烂茎线虫在我国马铃薯上的为害程度及分布情况,对于评估其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2010—2018年全国农业植物疫情年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腐烂茎线虫在我国扩散蔓延的形势及相关防控情况,提出防控建议,以期促进对腐烂茎线虫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1  为害症状与鉴定方法

       腐烂茎线虫在我国的主要寄主为马铃薯和甘薯。马铃薯受害后,薯块表皮下产生小的白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淡褐色,组织软化致中心变空。病害严重时,表皮开裂、皱缩,内部组织呈干粉状,颜色变为灰、暗褐至黑色,植株生长衰弱、死亡。甘薯受害后,苗期茎基白色部出现斑驳,后变为黑色,髓部褐色或紫红色,切口处不流或少流白浆,地上部矮黄、苗稀。茎蔓受害则髓部变白发糠,之后变褐干腐,表皮破裂,蔓短、叶黄,加重后主蔓枯死。薯块发病表现为糠心,即薯块内部呈褐白相间的干腐状,部分薯块还裂皮。

       腐烂茎线虫的检疫鉴定可参照《GB/T 29577—2013腐烂茎线虫检疫鉴定方法》进行,用改进型漏斗法进行线虫分离,然后制作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鉴定,若形态鉴定无法确认,可采用PCR分子鉴定技术。此标准对分离及鉴定的技术和设备要求均较高,基层植保机构鉴定存在一定困难。

2  扩散趋势

       腐烂茎线虫原产于北美,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线虫主要通过种薯(苗)和土壤传播。使用染病的种薯育苗,线虫可从薯苗茎部的附着点侵入。染病苗栽入大田后,初期线虫寄生于蔓内,薯块形成后,转移至薯内。土壤中的病原线虫可从薯苗根部伤口或新薯表面直接侵入。此外,薯干、粪肥、农具和农田流水均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腐烂茎线虫于1937年传入我国,在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直辖市)的甘薯上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现腐烂茎线虫在我国也为害马铃薯。研究表明,为害马铃薯的腐烂茎线虫与为害甘薯的存在种群差异,A或S群体是侵染甘薯的优势群体,而B或L群体则侵染马铃薯。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腐烂茎线虫在我国8个省(自治区)67个县分布(表1)。

表1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腐烂茎线虫在我国的分布

 

       2010—2018年,我国发生腐烂茎线虫的县数呈增加趋势,发生面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图1)。尤其近2~3年,发生县数量急剧上升,但发生面积相对稳定,目前腐烂茎线虫处于在我国8个发生省份的甘薯及马铃薯集中种植区域内零星发生的状态。从近9年其为害情况来看,为害程度仅1级的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3.4%,为害程度达5级的仅占总发生面积的0.67%,表明多数地区发生程度较轻,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并未出现大面积扩散蔓延。

 

图1  2010—2018年我国腐烂茎线虫发生县数量及发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

3  防控形势

       腐烂茎线虫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中原、东北地区,为害马铃薯和甘薯。山东、内蒙古、东北、西南等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也是优势种植区,针对这些区域及周边地区发生的腐烂茎线虫,必须采取严格的检疫及防治措施,防止其继续扩散、蔓延和为害。目前,发生区多采取在育苗期加强检疫,在移栽期实施高剪苗、药剂蘸根处理移栽苗、毒土法、药液穴施、改种非寄主作物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腐烂茎线虫为害。

       近年发生腐烂茎线虫的省份中,河北省2018年发生面积为0.78万hm2,防治面积为0.76万hm2,均发生于甘薯种植区域内,由于检疫与防控措施得当,发生程度均相对较轻。山东省2018年发生面积1.04万hm2,比2017年减少733 hm2,且发生程度较轻,为害症状不明显;农民在定植时采取土壤施药等预防措施,在生产期间一般不再喷药防治,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一直相对稳定。河南省2018年发生面积1.51万hm2,比2017年减少159 hm2,为害得到有效控制。安徽省2018年发生面积219.87 hm2,防治面积646.67 hm2次,通过在发生地改种非寄主作物、统防统治,较上年减少了发生区县数量及面积。吉林、辽宁、陕西等省腐烂茎线虫发生较为平稳,均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使其未对当地甘薯及马铃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4  防控建议

       防控腐烂茎线虫对于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保障我国马铃薯、甘薯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下几方面为防控工作提供建议:

       (1)做好重点区域监测预警。准确监测、及时发现疫情,是对其制定科学防控策略、确定有效防控措施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做好中原、东北、西北等地腐烂茎线虫的监测预警,以利于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我国根据植物疫情监测工作的需要,在全国共设立5,000个疫情监测点,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管理、逐一建档立卡,及时记录并上报疫情发生情况;针对腐烂茎线虫的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也即将出台。为保障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必要的配套硬件设施应给予保障。此外,要加强基层植物检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如腐烂茎线虫的识别、鉴定等。

       (2)严格落实各项检疫措施。在植物检疫工作中,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分别从产地环节和调运环节把控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的风险,是控制植物疫情、保障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安全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严格产地检疫,选择无疫情发生的地块生产种薯(苗),建立无疫情种薯(苗)繁育基地,马铃薯和甘薯的产地检疫可以分别按照国标GB 7331和GB 7413的规定执行;禁止从疫情发生地调种和采种,禁止调运染疫种薯(苗),调运检疫按照GB 15569的规定执行;从外国引进种薯(苗)时,要限制或控制从腐烂茎线虫发生国或地区引进,确需引进的应严格做好隔离试种或集中种植。疫情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疫情,要采取严格的检疫处理措施,包括:① 销毁染疫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② 对被污染的土壤、储藏场所等用棉隆等药剂进行彻底消毒处理,③ 做好跟踪监管。

       (3)防控措施的综合运用。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济25、济26、烟25等,培育和使用无病壮苗;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实施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施用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冬季深翻土壤,及时清除病残基部15 cm以上开始剪苗;加强储藏期管理,挑选健康种薯入窖储存,并经常检查薯窖,及时汰除病薯。种薯可采用温汤浸种,在出窖上苗床育苗或种植前,浸入51~54℃热水中10~12 min。目前,生产上防治腐烂茎线虫较常用的低毒杀线虫剂主要有三唑磷、辛硫磷和噻唑膦。在腐烂茎线虫发生区,移栽定植前可对土壤撒施、穴施或沟施噻唑膦颗粒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4)积极研发绿色防控新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措施越发受到重视。目前,针对腐烂茎线虫的生防菌剂研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真菌是植物线虫生物防治中研究最广泛的一类,目前效果显著的有淡紫拟青霉和厚孢轮枝菌。细菌方面的研究主要在芽孢杆菌类,如苏云金杆菌被证实具有对环境无害、施用方便、性能稳定等优点。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已应用到线虫防治中。但目前完全依靠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且在大田的应用效果欠佳,亟待更多研究与推广。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