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好
发布日期:2021-01-08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作者:广西糖办糖料发展处处长 陈拥军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的主要害虫。据统计,广西因甘蔗螟虫危害每年造成甘蔗减产10%~20%,严重时超过30%。防治甘蔗螟虫的传统手段是喷施化学农药,长年累月使用不仅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还杀伤了自然天敌,恶化了蔗田生态环境。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推广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技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落实专项经费。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来宾市兴宾区和崇左市扶绥县等糖料蔗主产县开展项目推广示范。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00万元,累计安排900万元,主要用于螟虫虫害监测预警体系(设备)、赤眼蜂卡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生产或购置,技术培训、宣传推广、效果评估、项目验收以及雇用人工等劳务费的支出。实施主体制糖企业按照不低于1︰1标准筹集配套资金,3年合计筹措配套资金1,324万元。

       强化规范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制定《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示范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以制糖企业为主体,通过实施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主产区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升糖料蔗产量和品质,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每个示范区面积不少于3万亩,建有甘蔗螟虫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示范区范围内的蔗农和糖厂农务员要根据螟蛾峰期及时放蜂。

       创新推广模式。广西探索总结出一套“糖业主管部门+制糖企业+专业化防治公司+蔗农”创新推广模式。县区糖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项目示范区选址、技术路线、服务模式、验收总结。制糖企业组织开展放蜂治螟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包括组织开展螟虫发生流行规律、为害特点调查和虫情监测、技术宣传培训、确定放蜂时间并开展田间放蜂工作、开展效果跟踪调查等。专业化防治公司在向制糖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的过程中依托平台优势,对项目示范区蔗农实现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全员统一培训、统一实施、统一防治,统一标准,让广大蔗农实实在在感受到绿色防控新技术带来的增产增收增糖效益,带动广大蔗农自主选择使用放蜂治螟绿色防控新技术。

       广泛培训示范。示范区主要采取专题放蜂技术视频播放、宣传资料发放、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等形式,加强农务人员、蔗农、放蜂人员对病虫害调查方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技术水平。据统计,2018—2020年,示范区累计制作播放专题视频735次、发放宣传资料8,600份、开展田间现场演示70次,总培训人数超过2,500人次。

       实施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示范面积29万亩,占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的2.57%,取得显著成效。经综合评估测定,示范区甘平均蔗螟害株率26.5%,比化学防治降低31.06个百分点;平均螟害节率2.31%,降低6.39个百分点;平均断尾(断茎)率2.21%,降低2.88个百分点。示范区糖料蔗平均单产5.91吨/亩,提高0.92吨/亩;平均理论蔗糖分16.41%,提高0.96个百分点。常规化学防治区域农药使用量0.5公斤/亩,示范区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对照明显。蔗农防控投入每亩60元,亩均增收456元,投入产出比达1︰7.6。

       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是自治区落实“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具体举措。下一步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还将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强甘蔗生产绿色防治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制糖企业和蔗农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技术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普及推广。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