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植保植检工作要根据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围绕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夯实病虫监测预警基础,加强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强化绿色防控集成示范,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目标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赤霉病、稻瘟病、“两迁”害虫等一、二类病虫危害,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00个,全省绿色防控覆盖率50%,农用农药使用量下降0.5%,重大植物疫情处置率100%。
一、夯实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基础
1 完善病虫疫情监测体系
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强化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事有人抓、活有人干”。依托现有病虫监测体系和人员队伍,加强产学研企协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充实基层测报队伍,不断完善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病虫草害抗药性监测、农药使用强度监测和农药有效性监测等“四大监测体系”。落实好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监测、农药使用强度监测和农药有效性监测任务,管理好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区域站、省级重点站和220个植物检疫对象监测点。
2 推进病虫疫情监测智能化建设
加大自动化、智能化测报工具示范推广力度,加强病虫疫情智能化监测点建设,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优化监测站点布设,完善病虫综合监测预警网络,提升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装备水平和能力。推进1~2个重大害虫智能性诱监测设备聚点成网,提升病虫预警测报工作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做好草地贪夜蛾、小麦赤霉病等一、二类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规范开展监测调查,适时组织专家会商,多渠道准确发布监测预警信息,确保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报准确率90%以上。
3 健全病虫监测预警制度
贯彻落实《全国农作物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省级二类病虫监测调查规范,开展我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管理办法》修订,推动设区市组织开展三类病虫名录制定,完善重大病虫监测调查技术体系和监测预警制度。科学开展农药使用量、绿色防控覆盖率、统防统治覆盖率等基础性数据的统计调查和植保专业统计,规范数据采集、统计和报送程序,确保数据测算科学、统计准确、评价客观。强化对“大专项+任务清单”财政项目监管,及时开展进度检查和绩效评价,充分发挥各类财政资金在病虫监测预警工作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二、加强重大病虫疫情防控
4 健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要求,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调度组织,完善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落实好政府、部门、生产经营者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病虫防控中的责任,构建重大病虫防控综合协调指导机制。压实防控责任,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区域联防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互联互通,落实重大病虫灾情报告制度。统筹协调应急防控设施建设、资金安排和人员调配。
5 突出抓好重大病虫疫情防控
组织制定《2021年江苏省“虫口夺粮”保丰收保供给行动实施方案》和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方案,全力做好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和稻瘟病等一、二类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预案,落实应急防控资金,及早准备防控物资。充分发挥省级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协作平台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优势,提升重大病虫疫情阻截防控技术水平。强化工作部署和服务指导,提高群众防治的主动性和科学性。确保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6 稳步提升统防统治服务能力
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创建工作,进一步发挥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的主体地位,引导服务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培育一批“用得上、拉得出、打得赢”的星级专业化病虫害服务组织,提升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工作能力。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武装各类服务组织,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率。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覆盖率在60%以上。
三、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县)建设
7 强化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优化
重点聚焦应时鲜果、绿色蔬菜等园艺作物和特粮特经作物,着力聚焦多寄主害虫、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农田恶性杂草的绿色防控技术与产品的集成示范,因地制宜引进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防治、综合诱杀技术,集成创新5~8项操作性强、防控效果好、经济实用的全程防控技术;试点推广以作物为主线、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核心,融合绿色土壤环境、绿色投入品、绿色栽培措施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开展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征集推介活动,加大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广力度,提升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应用覆盖率。
8 高标准建设3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
坚持“三级联动、提质扩面”的建设思路,完善“省有示范区、市有示范片、县有示范方”的三级示范建设格局,高标准建设3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和一批市县示范片(方);按照“三个逐一”的建设要求,加大省级示范区建设在方案制定、技术选用、扶持方式、实施过程等的全程服务指导,优化省级示范区建设的绩效评价程序、评价指标和结果应用;强化绿色防控示范区与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园艺标准园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农产品出口基地对接,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
9 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
继续推进部省两级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和评价办法,在全省逐步形成全域推进、全员参与、全程绿防的推进机制。健全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体系,形成政府部门、技术机构和生产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建立从财政支持、部门协作、行业协同、综合管理相协调的扶持措施;建立以绿色防控覆盖率评价为主,结合农药包装物回收、农药减量、农产品提质增效等组成的科学规范评价机制,对近两年通过推荐评审的15个部省两级绿色防控示范创建县开展评价,不断提升建设水平,2021年全省绿色防控覆盖率50%。
四、深入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增效行动
10 实施“千村万户百企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推进农企合作,主动对接省内外优质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千村万户百企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制定行动方案,明确目标路径和工作措施。每个农业县(市、区)至少对接1家农药企业、联系20个村、200个农户、开展1场“科学用药进万家”培训活动,推进绿色防控替代单一化学防治、高效植保机械替代传统机械,加大非化学防治措施应用,大力推广“高效、低用量、低风险”农药使用,确保实现全年农用农药使用量下降0.5%。
11 强化科学用药指导
加强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学用药指导,层层开展科学用药、病虫防治、绿色防控、相关法规知识培训,指导农民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使用规定,严格农药使用次数、交替用药原则和禁限用规定,减少含VOCs农药使用,尤其要做好夏季高温季节和园艺作物病虫防治用药指导,提高农户科学用药意识和安全用药水平,避免农残超标、药害事故和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12 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宣传
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关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要求,构建回收处理体系,配合做好农药包废弃物回收的宣传指导,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监测评价。指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家庭农场、规模种植户选择农药大包装产品,回收包装废弃物。因地制宜推进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试点,强化与供销部门的协作,积极推广苏州等地“集中采购、统一配供、限量使用”的农药差率补贴和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做法。
五、着力提升植保植检依法管理水平
13 持续推进植物检疫监督检查
开展春秋两季农作物种子检疫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江苏南繁制种基地检疫监管,加大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辣椒、番茄等重点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繁育企业和经营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违规调运、销售种子种苗行为。强化国外引进种苗检疫监管,加强农林检疫、进出境检疫和种子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源头上防范重大植物疫情传播风险。强化植物检疫事中事后监管,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和“互联网+监管”要求。
14 加强重大植物疫情处置
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联防联控”的植物疫情防控机制,重点加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瓜类检疫性病害、福寿螺等重大病虫疫情监测力度,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发布制度。强化细菌性条斑病、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疫情防控。适时开展省际交界地区稻水象甲、红火蚁等重大疫情巡查。依法开展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国外引种检疫审批,强化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电子证书发放、信息公开等服务,建立健全植物检疫证书二维码识别与信息追溯体系。
15 强化植保植检法律法规宣贯
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部分)“一法三条例”的宣贯工作,开展“植保植检法治宣传月”活动,积极开展“送法进农村、送法进企业、送法进校园”的“三进”活动,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植保植检法规的认知程度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推进病虫害防治工作迈上法制化管理轨道。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