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荚螟,又称豆野螟、豇豆螟,是我省豇豆上的主要害虫。因蛀食豇豆荚果、取食果粒,造成荚内及蛀孔外堆集虫粪,严重影响豇豆产量和品质。夏秋季是我省豇豆荚螟发生危害的重要时期,做好害虫的监测调查,科学开展防控,尤其是安全用药是保障豇豆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豇豆荚螟幼虫(左)和豇豆荚螟成虫
1 近期虫情
据8月上旬部分豇豆产区植保机构调查,豇豆荚螟虫花率、虫荚率普遍查见。其中,8月3日通州调查,荚果期花荚被害率30%,百花幼虫量20头;8月4~5日,常熟、张家港、太仓虫花率分别20%、4.3%和4%;8月6日如皋调查虫荚率5.8%。
2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蕾和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夏季高温闷棚闷杀成虫、蛹、幼虫。
物理防治。按照每20~3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安装高度要高于棚架。
生物防治。在害虫低龄幼虫高峰期使用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在设施豇豆和露地豇豆田四周种植芝麻、赤豆、万寿菊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涵养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
化学防治。严格遵循科学安全、合法有效的原则使用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限用农药;严格禁止不按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一是要打准时间。要根据豇豆荚螟危害特性适期用药,掌握在豇豆始花期到盛花期用药防治,“治花不治荚”,以防治花和蕾上初孵虫、低龄虫为主,荚果防治效果明显低于花期防治。
二是要选准药种。选择已在豇豆上登记的农药品种,如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等。并注意交替用药,严禁超剂量、超范围、超频次用药。
三是要使用高效器械。选择适宜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既能打匀打透,又能提高工效、安全用药;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苗期和初花期可示范应用无人机打药,结荚期可示范应用自走式无人喷雾机,设施大棚内示范应用喷粉机、烟雾机。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