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发布日期:2021-10-20 信息来源:《中国植保导刊》2021年第8期 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刘杰 李天娇 姜玉英 曾娟 王云鹏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南方地区四季均有种植,同一季播期参差不齐、交错种植现象普遍,东北、华北和黄淮主产区玉米连作年限长,各地主栽品种抗病虫性表现不一,加之生产管理措施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发生程度呈现出不同特点。及时总结全年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特点,对进一步摸清发生规律和做好玉米病虫监测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1  发生概况

       2020年全国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处于近30年以来较高水平,病虫害发生面积5,841.31万hm2次(图1)。其中,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黏虫(Mythimna separa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玉米锈病(Puccinia sorghi)等是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重的主要病虫害,在局部地区造成一定损失。

图1  1990—2020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2  主要虫害及发生特点

2.1  草地贪夜蛾

       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全国27个省份1,426个县份发生,其中宁夏、辽宁、内蒙古3个省份23个县仅见成虫;见幼虫的24个省份中,1,325个县份见幼虫,78个县份仅见成虫。与2019年比,2020年增加了1个见(成)虫省份(辽宁)和2个见幼虫省份(北京、天津),见虫县数减少了115个。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34.77万hm2,累计防治面积216.95万hm2次,同比分别增加20.40万hm2(增长17.9%)和34.13万hm2次(增长18.7%)。

       西南、华南地区发生普遍。2020年草地贪夜蛾仍以在西南、华南等周年繁殖区发生为主,云南、广东、四川、广西、福建、海南和贵州共594个县份见虫,占全国发生县数的41.7%,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分别为119.53万hm2、173.27万hm2,分别占全国相应面积的88.7%、79.87%。西南、华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发生普遍,见虫县数占其省份农业县(区)比率均超过90.0%,云南、海南达到100%。

       早春扩散快,全年北扩更远。2019年草地贪夜蛾首次由国外迁入我国,而2020年由于境内存在大量越冬虫源,因此2020年春季(1~3月)发生扩展明显快于2019年,2020年1~3月共有354个县份发生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同期(41个)的8.6倍。此外,对比2019年的逐步北扩过程,2020年草地贪夜蛾成虫跨区域迁飞现象更加明显,如江苏邳州(北纬34.40°)3月31日查见成虫,比2019年同期见虫的发生北界广西宜州(北纬24.48°)北扩了近10个纬度。2020年草地贪夜蛾成虫首次迁入辽宁省,最早8月10日在丹东东港市发现(北纬40°),比2019年同期发生北界山东烟台福山区(北纬37.5°)北扩2.5个纬度,其后丹东、大连、盘锦、朝阳、沈阳、葫芦岛6市12个县份陆续发现成虫。2020年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北界朝阳建平县(北纬41.4°)比2019年北界北京延庆区(纬度40.45°)北扩了0.95纬度。

       秋季集中为害晚播玉米。入秋以后,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和西南、华南、江南夏播玉米陆续收获,黄淮海夏玉米也处于灌浆乳熟期,不适宜草地贪夜蛾取食,造成产量损失极小。此期间,草地贪夜蛾主要集中为害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秋玉米或晚播夏玉米,田间虫量上升明显,局部地区出现点片集中为害现象。如湖北新洲、枝江、仙桃等县(市)百株虫量48.5~230.0头,河南兰考、淮阳严重田块百株虫量30.0~60.0头。

2.2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玉米螟)总体偏轻发生,局部中等至偏重发生,2020年全国发生面积为1,634.96万hm2次,分别比2019年和2015—2019年均值减少6.2%和20.5%(图2)。

图2  1990—2020年我国亚洲玉米螟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大部地区基数下降明显。各地玉米实行机械化收获,大面积秸秆还田,玉米主产区秸秆还田比率大多超过90.0%,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大大减少了田间玉米秸秆数量,破坏和压减了玉米螟越冬场所,有效降低了玉米螟越冬基数。据2019—2020年度秋冬季各地基数调查,东北大部继续呈明显下降趋势,黑龙江、辽宁、吉林平均百秆活虫量为15.0~25.0头,分别比2010—2019年均值减少81.6%、55.6%、77.5%,均为近十年来最低值;江苏、河南、山东平均百秆活虫量30.0~45.0头,河北为28.0头,其他省份多在15.0头以下。

       1代幼虫发生较轻。越冬基数的明显下降有力减轻了1代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加之东北南部部分地区种植品种抗虫性表现较强,加之连续多年释放赤眼蜂和利用白僵菌封垛的防治成效明显,因此,田间仍维持近年玉米螟为害逐年趋轻的态势。黑龙江1代玉米螟发生面积为138.00万hm2,是近10年发生面积最少的一年,分别较常年和2019年减少23.6%、18.9%。山西偏轻发生,百株虫量平均2.0~4.0头、最高10.0头,被害株率平均2.0%~3.0%、最高8.0%,发生程度低于常年。

       3代幼虫局部偏重发生。河北3代玉米螟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9年,9月穗期调查,全省平均被害株率56.8%,个别地块达100%(滦州市),全省百株虫量平均53.8头、最高达343.0头(乐亭县)。山东胶东半岛、鲁中和鲁南局部发生较重,全省百株虫量平均13.3头、最高达100.0头。江苏北部的丰县、沛县发生较重,百株虫量分别为18.3头和12.7头。

2.3  黏虫

       2020年全国玉米黏虫发生面积333.24万hm2,比2019年减少23.5%,但比2016—2018年均值高23.1%(图3)。

图3  1990—2020年我国玉米黏虫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2代幼虫总体偏轻发生。在东北、华北、黄淮等地总体偏轻发生,仅黑龙江、吉林、河北和河南的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田块。黑龙江偏轻发生,幼虫整体虫量低、危害轻,全省百株虫量平均16.1头、最高560.0头,百株虫量达到百头以上的县份有11个,仅在宝清县有53.33 hm2地块出现玉米叶片受害缺刻现象。吉林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中部地区,在管理粗放和低洼地块发生较重。河北总体轻发生,发生程度轻于2019年和近年均值。一般百株虫量1.0~5.0头、最高40头(安新县),未出现叶片被吃光现象。河南中等发生,全省平均百株虫量3.6头,被害株率6.3%;偃师市严重田块百株虫量85.0头;伊川县个别严重地块百株虫量30.0头,被害株率40.0%以上。山西偏轻发生,明显轻于2019年和近年,一般被害株率0.7%~2.0%,低于2019年的5.0%~20.0%,百株虫量平均0.5~3.0头、最高15.0头,低于2019年的平均5.0~25.0头、最高1,000.0头。陕西偏轻发生,全省平均被害株率6.3%,低于2019年8.7%,平均百株虫量4.5头,明显低于2019年的10.2头。

       3代幼虫发生范围广、高密度虫量田块多。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北、陕西、宁夏等地偏轻发生,在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局部虫量高、为害重。山东威海局部重发田块百株虫量达500.0头,严重的玉米叶片被取食殆尽,仅残留叶片主脉。河南中等发生,南阳市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平均百株虫量3.0头,被害株率2.8%,南阳部分田块出现集中暴发为害,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30年之最,造成超33.33 hm2玉米被取食至仅剩茎秆,平均百株虫量超400.0头。内蒙古总体偏轻发生,百株虫量1.0~20.0头,赤峰市红山区偏重发生,平均百株虫量400.0~500.0头。

       劳氏黏虫呈上升趋势。河北等地8~10月诱蛾量高,成、幼虫发生时间长,个别地块幼虫量高。如馆陶县8月11日至9月20日累计灯诱劳氏黏虫154头,为同期东方黏虫诱蛾量的3倍;巨鹿县9月29日至10月4日性诱累计诱蛾量超1,000头。馆陶县田间调查,一般百株虫量10.0~15.0头,个别地块自生玉米苗劳氏黏虫为害严重,受害株率达100%,元氏、高邑等县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9.0头、6.0头。

2.4  棉铃虫

       全国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570.00万hm2,比2019年增加11.2%,比2013—2019年平均值增加13.4%(图4)。

图4  2013—2020年我国棉铃虫玉米田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东北南部和华北、西北局部3代幼虫发生较重。辽宁中等至偏重发生,局地大发生,锦州、葫芦岛、阜新等地百株虫量一般在100.0~200.0头、最高虫量达300.0头,发生程度为近10年最重。河北总体中等发生,一般百株虫量2.0~8.0头,重发地块15~30头,丰南区最高,为56头。天津总体中等,玉米抽雄吐丝期与3代棉铃虫产卵盛期相吻合的局部地块偏重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下旬发生高峰期田间被害株率15.0%~30.0%、最高60.0%。宁夏总体偏轻发生,玉米田棉铃虫被害株率2.0%~5.0%,严重田块为10.0%,最高田块达21.0%,重于近3年同期。

       黄淮海局部4代幼虫发生较重。河北4代棉铃虫发生面积147.33万hm2,发生程度重于2019年,低密度田块百株虫量3.0~15.0头,高密度田块30.0~50.0头(香河县);虫田率100%,被害株率平均31.5%、最高49.6%,百株虫量平均30.5头、最高182.0头;巨鹿县、辛集市最高百株虫量分别为80.0头、76.0头。河南中等发生,南阳局部偏重发生。

       多作物同期混合发生现象严重。除玉米、棉花以外,棉铃虫还严重为害花生,大豆,蔬菜(番茄、青椒、茄子、豆角),中药材,油葵等作物,在黄淮和华北地区已成为为害花生、油葵等作物的主要害虫。

3  主要病害及发生特点

3.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总体中等发生,东北和华北局部偏重,全国发生面积391.20万hm2,比2019年增加1.0%,但是低于2008—2019年均值(图5)。辽宁中等至偏重发生,沈阳、铁岭、丹东、大连等地部分地块偏重发生。吉林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20万hm2,病株率平均为5.0%以上。河北主要发生在冀北和中部的春玉米区,总体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9年,发病高峰期调查,平均病株率25.0%~32.5%,严重地块80%以上,病叶率平均16.0%~20.0%、最高32%。内蒙古偏轻发生,东北部地区偏重发生,病株率平均35.0%、最高70.0%,病叶率平均20.0%、最高50.0%。山西中等至偏重发生,一般田块病株率10.0%~15.0%,病叶率8.0%~10.0%。忻州大斑病重发,病株率75.0%~90.0%,部分植株的病叶率为40.0%~50.0%。陕西中等发生,全省平均病株率19.8%,感病品种病株率最高达100%,明显高于2019年,但发病盛期较晚,产量损失不大。河南总体轻发生,三门峡局部地区中度至偏重发生,春玉米发生较轻,夏玉米发病较重,病株率一般为15.0%~40.0%、最高65.0%。

图5  2008—2020年我国玉米大斑病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3.2  玉米锈病

       全国玉米锈病总体中等发生,在黄淮海和西北局部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73.19万hm2,比2019年高78.1%,比2008—2019年平均值高46.8%(图6)。

图6  2008—2020年我国玉米锈病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江淮、黄淮和西北局部偏重发生。河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1.87万hm2,发生程度重于常年,平均病株率22.2%,病叶率14.2%,发生较重的南阳和滑县病株率平均达55.0%~59.0%、最高100%,病叶率平均27.0%~34.0%、最高100%。江苏偏轻发生,沿海局部偏重发生,全省平均病株率21.4%,发生最重的东台、滨海9月下旬普查病株率最高达97.1%,病叶率达97.0%。宁夏中等发生,8月上旬调查平均病株率24.3%,病叶率10.0%,严重田块病株率50.0%以上,同心县局部病株率最高达100%。

       南方锈病与普通锈病混发。黄淮海等地南方锈病与普通锈病混发,如河北南部地区以南方锈病为主,北部地区以普通锈病为主;南部永年区南方锈病中等发生,为害中下部叶片,病株率30.0%~60.0%,病叶率15.0%~30.0%,馆陶9月上、中旬一般病株率5.0%~15.0%、最高70.0%;北部的万全区、蔚县、围场县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入普通锈病发病高峰期,平均病株率2.0%,个别地块为50.0%~95.0%。山东总体偏轻发生,以胶东半岛、鲁南和鲁西南发生为主,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混发,以普通锈病为主,其中威海发生较重,9月中旬病田率达70.0%,病株率40.0%,病叶率32.0%;烟台8月上旬病株率36.0%,病叶率4.4%,9月下旬晚播糯玉米病叶率100%,但病情严重度较轻。安徽以南方锈病为主,9月上旬各地调查,平均病株率为38.0%,平均病叶率为28.1%,阜阳部分县区病株率83.0%~95.0%,感病品种高达100%。

       发病程度与天气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玉米生长期,如遇降雨较多,田间湿度大,对玉米锈病发生较为有利;夏季台风登陆我国时间、数量、强度、影响范围都会影响病菌传播时间和范围。2020年8月上、中旬连续3个强台风,导致南方锈病传入江淮、黄淮海地区时间早、扩散范围广、发病流行程度重。品种抗性表现也影响锈病发生程度,安徽玉米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抗病性较差,有利于南方锈病大面积流行。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