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三农”工作定位,不论是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还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助力“生态宜居宜业”,都与农药密切相关。据全国农技中心调查,目前危害我国农作物的病虫草害种类超过1,700种,特别是蝗虫、稻飞虱、小麦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直接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受异常气候、种植结构调整和复种指数增加的影响,全国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特别是草地贪夜蛾等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挑战。为保障粮食丰收,常年需要使用农药防治的面积近60亿亩次,农药的持续稳定供应,对保障我国粮食持续丰收发挥着“一剑封喉”的作用。
今年国庆前夕(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要加强应急物资和能力储备,既要储备实物,也要储备产能”。农药作为重要的防控物资,在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谋划。要全面加强国家救灾农药储备和农药产能储备、建立一批应急防治队伍,确保在关键时期拉得出、打得响、用得上,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当前,农业农村部正在编制《“十四·五”农药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将为农药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引领作用,为我国农药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遵循依据。借此机会,我就“十四·五”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分享几点想法。
第一,稳步推进农药减施增效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国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农药使用量已连续5年呈负增长,实现了预期目标。农药实际使用量与重大病虫害防控需求量之间已进入紧平衡状态,数量压减已接近“天花板”。但农药使用不规范、农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农药减施增效工作,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开展生物农药筛选试验,实施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行动,建立农药科学使用示范区,强化农作物病虫害全生育期解决方案;全面开展抗性监测与治理,保持农药的敏感性;加大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加强安全用药技术指导,依据病虫害测报和抗药性监测结果,指导农药使用者科学选药、安全用药、精准施药。
第二,全面提升农药使用专业化水平。
去年出台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拿出专章来规范专业化使用,这在我国法制史上是首创。我们要扶持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帮助专业化防治组织扩大服务规模,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一批服务能力强的防治组织,逐步提升统防统治覆盖率,力争“十四·五”期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要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各级植保机构将为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提供测报信息服务,帮助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和作业标准,规范专业化服务行为。定期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引导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的有效衔接,从根本上减少一家一户乱用、滥用农药的现象。
第三,大力推进施药技术和施药方式的转变
加大对新型高效施药器械与施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力度,推广高效节约型、无人化、精准化的施药机械,推进老旧喷雾器的淘汰,推进施药器械的更新换代。组织开展植保无人机、地面自走式喷雾机、果园专用施药机等新型施药器械试验示范与测试评价工作,制定相应的作业规范,建立相应的作业示范区,推进标准化和精准化作业。同时我们要极力推进施药机械与种植模式融合,研究适合高效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地下作业的栽培模式,实现农机农艺融合,补齐植保机械进田压苗短板,大幅提升施药的智能化、机械化水平。
第四,有序开展农药使用的监测与评价。
全面实施农药使用定点监测,完善农作物农药使用的调查统计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定点调查监测点,有序开展农药使用调查监测工作。建立相应的调查平台,系统监测农药使用后对环境特别是土壤和水体的影响情况,科学分析和评估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全面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下一步主要是推动各地建立县乡村三级回收体系,以农药经营门店为主体、以村级回收点为补充,引导各地广泛设置回收点,集中建设一批集中回收储运站,确定一批资源化利用单位,制定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标准,构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定点调查监测,推进区域间、平台间的数据整合。建立农药生产企业与专业化服务组织之间的直接通道,鼓励农药生产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来进行大包装农药的生产。同时引导生产企业积极改进农药包装材质,研究建立落实条例规定的农药生产和经营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委托第三方开展回收处置工作。
综上所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行动,为我国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构筑国家生物安全屏障,做出我们植保人和农药人的贡献!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