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依据玉米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2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9.9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6.9亿亩次,病害发生3.0亿亩次。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和南方锈病等流行性病害重发态势明显,对玉米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1 趋势预报
1.1 虫害
草地贪夜蛾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次。发生区域涉及除西北西部和东北中北部外的大部玉米种植区,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代次多、程度重,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中等发生。
玉米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次,其中,一代发生9,300万亩,东北大部中等发生;二代发生9,600万亩,东北和西南局部中等发生;三代发生6,700万亩,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
二、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局部将出现集中危害,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
三、四代棉铃虫在黄淮海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次。
地下害虫在黄淮大部、东北局部偏重,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次。
蚜虫在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6,500万亩。
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总体偏轻发生,局部出现集中为害田块,全国发生面积800万亩。
蓟马、叶螨、双斑萤叶甲等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危害。
1.2 病害
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
大斑病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大部地区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7,500万亩。
小斑病在黄淮海局部和西南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700万亩。
褐斑病在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00万亩。
穗腐病、灰斑病、炭疽病、茎腐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矮化病等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大部地区害虫冬前基数偏低,但均有基数偏高区域
2.1.1 草地贪夜蛾
西南华南秋冬玉米发生面积和虫口数量偏低,但局部地区诱虫量较高。2021年9~11月高空测报灯诱虫量,云南寻甸诱蛾量达6,774头;广东高州为560头,同比增加84%;广西宜州、云南江城分别为823头、774头,比2020年同期均减少58%,比2019年同期分别减少10%和80%。截至2021年12月下旬,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广西5省(区)秋冬玉米发生25万亩,同比减少50%;平均百株虫量,云南8.6头、广东4.8头、海南3.4头、福建2.7头、广西2.0头,海南、福建同比接近,云南、广东、广西同比减少20%~45%。
2.1.2 粘虫
夏末秋初高空测报灯监测,华北迁出虫量较高,黄淮、江淮、华南和西南回迁虫量偏低,各监测点总诱虫量比2008—2020年均值减少82%。2021年9~10月诱蛾量,北京延庆420头,是上年的12倍;山东长岛、江苏东台分别为522头、245头,同比分别减少50%、43%;9~11月诱蛾量,贵州赫章、广西宜州分别为123头、1202头,同比分别减少58%、88%。
2.1.3 玉米螟
冬前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量,东北春玉米产区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但湖北、山西、黑龙江等省虫量上升。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15~25头,江苏、山东30~44头,山西、河南为25~28头,其他省份都在20头以下。与2018—2020年均值比较,湖北、山西、北京增加25%~50%,东北、黄淮和西北大部地区减少20%~70%。
2.1.4 二点委夜蛾
河北、山东、山西、河南4省份冬前查见越冬虫源,2020年见虫的江苏没查到,估算虫源面积为597万亩,比2020年和2018—2020年均值分别减少7%、18%;见虫区域平均虫口密度为0.01~0.55头/m2,山西闻喜局部地块最高达8头/m2;越冬总虫量同比减少65%。
2.2 玉米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对病虫害发生总体有利
我国玉米种植广泛,种植结构复杂,周年繁殖区一年四季均有玉米种植,迁飞过渡区和黄淮海等重点防范区有春、夏和秋玉米种植,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丰富的寄主植物。东北、华北和黄淮玉米主产区普遍实施免耕、秸秆还田、长期连作等栽培措施,均有利于病虫源积累;但大部地区实施秸秆粉碎,破坏玉米螟、桃蛀螟等害虫越冬场所,对其越冬和发生不利。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褐斑病等病害抗性较差,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2.3 夏季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22年1~2月西南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春季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降水比常年偏少2~5成,对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的越冬和种群繁育有一定不利影响。夏季,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对大部分病虫发生有利;预计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强度偏强,北上台风导致南方锈病等流行性病害重发可能性大。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