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检测报告与治理对策(水稻、玉米部分)
202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各级植物保护机构、第六届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继续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25个监测点开展水稻、玉米主要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风险评估。监测有害生物包括病害2种、虫害6种、草害2种,监测农药品种24种。现发布抗药性监测报告,针对具体抗性情况提出治理对策,供各级植物保护机构、广大种植户及科研教学单位等参考。
1 监测种类与方法
监测的有害生物种类、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1 监测有害生物种类、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
表2 有害生物抗药性分级标准
2 监测结果与治理对策
2.1 水稻
2.1.1 褐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10省(自治区、直辖市)20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9种(表3)。监测结果显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高抗地区有江苏省仪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永福县,湖北省荆州市、武穴市,海南省三亚市),对吡蚜酮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高抗地区有江苏省仪征市,安徽省潜山市、庐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柳州市、永福县,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芷江县),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为高水平抗性。相比2020年,褐飞虱对三氟苯嘧啶的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中抗种群(江苏省宿迁市13倍),需引起关注。
在褐飞虱的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不可连续使用单一品种。建议中抗、高抗地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使用吡蚜酮时最好与其他速效农药混配。
表3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结果
2.1.2 白背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8省(自治区)1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9种(表4)。监测结果显示,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高抗地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柳州市、永福县,湖北省武穴市、当阳市、荆州市、武汉市新洲区,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东安县、芷江县)。与2020年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表4 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结果
在田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混合发生,结合前述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产生高水平性,建议中抗、高抗地区暂停使用噻嗪酮,尽量少用吡虫啉、噻虫嗪,轮换使用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
2.1.3 灰飞虱
监测点分布在3省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表5)。监测结果显示,灰飞虱种群对噻虫嗪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与2020年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建议中抗地区尽量少用毒死蜱,同时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遇灰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情况,尽量避免使用噻虫嗪防治。
表5 灰飞虱抗药性监测结果
2.1.4 稻纵卷叶螟
监测点分布在5省(自治区)9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2种(表6)。监测结果显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均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与2020年相比,稻纵卷叶螟对两种药剂的抗性均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中抗种群(氯虫苯甲酰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22倍,湖南省湘潭市、长沙市13倍;阿维菌素:湖南省邵东市17倍)。
在稻纵卷叶螟的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要尽量少用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建议轮换使用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表6 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监测结果
2.1.5 二化螟
监测点分布在8省2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表7)。监测结果显示,二化螟种群对毒死蜱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区对毒死蜱为中等水平抗性(12~35倍);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安徽沿江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湖北部分地区对氯虫苯甲酰胺为高水平抗性(152~1293倍);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对阿维菌素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11~173倍);浙江、江西大部分稻区对三唑磷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18~113倍)。与2020年相比,氯虫苯甲酰胺的高抗区域已由浙江、江西、湖南扩大至安徽潜山、庐江和湖北武穴,需高度关注。
二化螟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需分区治理。建议高抗区域停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中抗及以下区域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农药,尽量少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秧苗用药等措施也是应对二化螟抗药性增长的有效方式。
表7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结果
2.1.6 稻瘟病
监测点分布在3省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2种(表8)。分离、纯化采集的病样,共获得182株稻瘟病菌,全部进行抗性检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总体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敏感(敏感菌株占比97.8%),有2.2%的菌株(辽宁省丹东市、新民市)对两种农药产生抗性,且对两者有交互抗性。
鉴于在辽宁省部分地区,稻瘟病菌已对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产生零星抗性,建议减少使用这两种农药的次数,轮换使用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他作用机理的农药。
表8 稻瘟病抗药性监测结
2.1.7 水稻恶苗病
监测点分布在6省9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1种(表9)。分离、纯化采集的病样,共获得恶苗病菌株281株,全部进行抗性检测。结果显示,敏感、中抗、高抗菌株分别占比63.7%、10.3%、26.0%。其中,黑龙江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最高93.6%(中抗30.7%、高抗62.9%);安徽、浙江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75%(中抗12.5%、高抗62.5%)、58.6%(中抗3.4%、高抗55.2%);云南、湖北、辽宁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20.0%。
对于黑龙江、安徽、浙江等高抗地区,要暂停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制剂,并注重从无病地区引种,避免种子带菌;对于云南、湖北、辽宁等抗性菌株零星分布地区,要轮换使用或混配使用戊唑醇、咪鲜胺、咯菌腈等其他作用机理的杀菌剂。
表9 水稻恶苗病抗药性监测结果
2.1.8 稻田杂草
(1)稗草监测点分布在10省(直辖市)53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表10)。
① 五氟磺草胺:共采集种群185个。监测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占比76.7%,其中江西、湖南、吉林、黑龙江的中、高抗种群占比较高(60.0%~71.4%)。
② 氰氟草酯:共采集种群188个。监测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占比65.5%,其中浙江、湖北、江西、江苏、湖南、黑龙江的中、高抗种群占比较高(41.7%~57.1%)。
③ 二氯喹啉酸:共采集种群188个。监测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占比91.5%,其中江苏、湖南、江西、黑龙江、吉林、湖北、浙江的中、高抗种群占比较高(57.1%~81.1%),高抗种群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和东北稻区分布较广。
④ 噁唑酰草胺:共采集种群182个。监测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占比15.4%,其中检测到浙江省1个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占总种群的0.5%。
与2020年相比,对氰氟草酯表现抗性的稗草种群占比增加13%,向高抗发展的风险较大;对其他除草剂品种的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建议中、高抗地区暂停使用对应的除草剂品种。
表10 稗草抗药性监测结果
(2)千金子监测点分布在6省27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1种(表11),共采集种群129个。监测结果显示,抗性种群占比78.3%,其中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的中、高抗种群占比较高(33.3%~38.5%)。与2020年相比,抗性种群占比增加超过20%,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抗性发展快、风险大。建议中、高抗地区暂停使用氰氟草酯,其他地区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表11 千金子抗药性监测结果
2.2 玉米草地贪夜蛾
监测点分布在16省(自治区、直辖市)25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种(表12)。监测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监测药剂总体较为敏感。其中,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敏感,对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与2020年相比,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的抗性呈上升趋势,要引起重视。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初期,建议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等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
表12 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结果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