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各级植物保护机构、第六届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风险评估与对策专家组,继续在国内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0个监测点开展小麦、棉花、蔬菜主要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风险评估。现发布抗药性监测报告并提出治理对策,供各级植物保护机构、广大种植户及科研教学单位等参考。
1 监测种类与方法
监测对象与方法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1 监测有害生物种类、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
表2 有害生物抗药性分级标准
2 监测结果与治理对策
2.1 小麦
2.1.1 麦蚜
监测点分布在8省(直辖市)1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
对荻草谷网蚜的监测结果(表3)显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中抗地区为山西省运城市(12倍);对吡虫啉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中抗地区为湖北省襄阳市、陕西省咸阳市和河南省信阳市(67倍)。需要说明的是,荻草谷网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67倍已是当前测定方法的最高限,实际上可能已达到高水平抗性,需要引起重视。
表3 荻草谷网蚜抗药性监测结果
对禾谷缢管蚜的监测结果(表4)显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低抗地区为北京市平谷区(9.3倍)。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4 禾谷缢管蚜抗药性监测结果
湖北省襄阳市、陕西省咸阳市、河南省信阳市等中抗地区,要限制小麦拌种剂吡虫啉的使用,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2.1.2 小麦赤霉病
监测点分布在7省73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共采集小麦赤霉病菌株10,319株。监测结果(表5)显示: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33.9%,江苏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最高,安徽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次之;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14.9%,江苏、河南省样本中的抗性菌株占比最高,均高于20%。
表5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监测结果
建议江苏、安徽、河南停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可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防治赤霉病。使用戊唑醇等三唑类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要求的剂量使用,以减轻由赤霉病造成的毒素污染。
2.1.3 麦田杂草
1)节节麦。监测点分布在6省22县(市、区),检测种群85个。结果(表6)显示:抗甲基二磺隆种群占比91.8%,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10.6%,山西省洪洞县的9个种群全部为中抗或高抗。与2020年相比,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风险增大,需要引起关注。
表6 节节麦抗药性监测结果
2)雀麦。监测点分布在7省24县(市、区),检测种群91个。结果(表7)显示:抗啶磺草胺种群占比12.1%,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11.0%,河北省无极县、山西省洪洞县的部分种群为高抗。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7 雀麦抗药性监测结果
3)菵草。监测点分布在3省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2种,共检测种群40个。结果(表8)显示:对炔草酯产生抗性的种群占比82.5%,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62.5%,其中江苏、湖北、安徽省的部分种群(分别为10个、6个、1个)为高抗;对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种群占比52.5%,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37.5%,其中江苏省的部分种群(7个)为高抗。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8 菵草抗药性监测结果
4)多花黑麦草。监测点分布在4省10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2种,共检测种群31个。结果(表9)显示:对炔草酯产生抗性的种群占比80.6%,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54.8%,其中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全部种群(11个)、平顶山市的部分种群(3个)为高抗;对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种群占比35.5%,中抗和高抗种群累计占比16.1%,其中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部分种群(2个)为高抗。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9 多花黑麦草抗药性监测结果
防治麦田杂草,建议采取冬前化学除草以减轻春季茎叶处理的压力。高抗地区要停用相应除草剂,轮换使用其他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2.2 棉花
2.2.1 棉铃虫
监测点分布在8省(自治区)1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表10)。① 高效氯氟氰菊酯:华北棉区、新疆棉区为中等水平抗性(10.6~72.0倍),长江流域棉区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5.4~13.0倍)。② 辛硫磷:华北棉区为中等水平抗性(19.0~41.0倍),长江流域棉区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3.5~5.3倍),新疆棉区敏感。③ 氯虫苯甲酰胺:华北棉区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5.2~59.0倍),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敏感。④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华北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均敏感。⑤茚虫威:华北棉区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2.2~31.0倍),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敏感。总体而言,与2020年相比,除华北部分地区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下降外,其他变化不大。
表10 棉铃虫抗药性监测结果
华北棉区要暂停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尽量少用辛硫磷、氯虫苯甲酰胺,轮换使用甲维盐、多杀霉素、茚虫威。
2.2.2 棉蚜
监测点分布在4省(自治区)1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种。监测结果(表11)显示:棉蚜对氟啶虫酰胺为低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新疆奎屯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18倍);对氟啶虫胺腈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新疆库尔勒、河北衡水种群为高水平抗性(140~151倍);对丁硫克百威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河北衡水,山东滨州,新疆库尔勒、阿拉尔、库车、奎屯、沙雅、石河子、图木舒克为高水平抗性(116~275倍);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均为高水平抗性。与2020年相比,对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的抗性倍数有所增加,要重点关注。
表11 棉蚜抗药性监测结果
棉蚜是我国抗药性最严重的农业害虫之一,各棉区要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品种,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2.3 蔬菜
2.3.1 小菜蛾
监测点分布在3省(直辖市)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监测结果(表12)显示:小菜蛾种群对虫螨腈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茚虫威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除江苏省响水县为低抗外,其余地区均为中抗;对多杀霉素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中抗地区为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上海市奉贤区;对氯虫苯甲酰胺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高抗地区为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122倍)。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12 小菜蛾抗药性监测结果
建议中抗和高抗地区停用氯虫苯甲酰胺,尽量少用茚虫威、多杀霉素和虫螨腈,轮换使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尾杆菌、乙基多杀菌素、溴虫氟苯双酰胺。
2.3.2 甜菜夜蛾
监测点分布在3省(直辖市)3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种(表13)。监测结果显示:甜菜夜蛾对多杀霉素敏感,对茚虫威、甲氧虫酰肼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氯虫苯甲酰胺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表13 甜菜夜蛾抗药性监测结果
甜菜夜蛾是我国抗药性最严重的蔬菜害虫之一,建议停用氯虫苯甲酰胺,尽量少用甲氧虫酰肼、多杀霉素、茚虫威,轮换使用其他作用机理农药防治该虫。
2.3.3 烟粉虱
监测点分布在7省(直辖市)8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3种。监测结果(表14)显示:烟粉虱卵对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山西省运城市、海南省海口市、北京市大兴区种群对溴氰虫酰胺高抗(128~1,002倍),山西省运城市、湖南省长沙市、山东省济南市、湖北省武汉市种群对螺虫乙酯高抗(167~225倍);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嗪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其中海南省三亚市、天津市武清区种群为中抗。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14 烟粉虱抗药性监测结果
建议中抗和高抗地区停用溴氰虫酰胺、螺虫乙酯,轮换使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2.3.4 二斑叶螨
监测点分布在4省(直辖市)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种。监测结果(表15)显示:二斑叶螨种群对联苯肼酯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腈吡螨酯为中等水平抗性;对丁氟螨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北京市、海南省三亚市、山东省寿光市种群为高抗(127~753倍);对阿维菌素、哒螨灵为高水平抗性。与2020年相比,抗性总体变化不大。
表15 二斑叶螨抗药性监测结果
建议中抗和高抗地区停用阿维菌素、哒螨灵、丁氟螨酯,轮换使用联苯肼酯、腈吡螨酯、乙唑螨腈等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抑制二斑叶螨抗药性继续发展。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