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中心最新发布:小麦、水稻、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发布日期:2023-01-11 作者:全国农技中心

 

2023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3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6亿亩次,其中病害发生4.6亿亩次,虫害发生4.0亿亩次。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偏重至大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纹枯病在华北麦区偏重发生,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

1  发生趋势

1.1  病害

       赤霉病总体偏重流行,湖北大部、浙江北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河南南部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江苏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陕西关中、四川北部和东部中等至偏重流行;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3亿亩次左右。

       条锈病总体中度流行,湖北大部、河南南部和甘肃南部偏重流行风险高,河南中北部、安徽中西部、山东西南部、四川盆地、陕西大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新疆伊犁河谷等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4,000万亩。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江苏中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偏重发生,黄淮、华北和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河南、山东和安徽大部、江苏中北部、河北南部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2亿亩。

       其他病害预计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其中,茎基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大部麦区呈加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5,000万亩;叶锈病在华北、黄淮、江淮、西南、西北麦区发生4,000万亩;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等病害在黄淮和华北的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危害,预计发生面积3,000万亩。 

1.2  虫害

       蚜虫总体偏重发生,黄淮海麦区偏重至大发生,江淮、西南、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预计发生面积2.2亿亩次。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主要发生在江淮、黄淮和华北地区的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麦区;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

       其他虫害预计发生面积8,500万亩,总体为偏轻发生。其中,地下害虫在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4,000万亩;一代粘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发生1,000万亩,麦叶蜂在华北麦区发生面积1,500万亩;吸浆虫、土蝗等害虫在部分麦区预计发生面积2,000万亩。

2  预测依据

2.1  赤霉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冬前基数偏高,条锈病、纹枯病和吸浆虫基数偏低

       赤霉病菌源逐年积累、数量丰富。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等麦区连续重发,且发生范围东移北扩明显。大部麦区小麦与玉米和水稻轮作,田间秸秆存量大,为赤霉病菌繁殖和积累提供了重要载体,主产麦区田间菌源量满足大流行的基数条件。

       条锈病秋苗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较小,总体病情重于2021年、轻于常年。截至2022年12月5日,西北主发区的甘肃、宁夏、青海、陕西4省(区)12市(州)37个县见病,发生面积85.9万亩,为2010年以来第三小的年份。发生面积比轻发生的2021年同期增加23.1%,比2016—2020年均值减少66.4%;发生县数比2021年同期增加11个,比2016—2020年均值减少14个。其中,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发生较重,平均病田率均超过30%。西南冬繁区四川、贵州、云南3市5个县见零星发病田块,见病时间较2021年同期早9~18天。

       白粉病秋苗基数较高。西北、黄淮、西南等部分麦区秋苗见病,发生面积289.3万亩,比2021年同期增加55.5%,比2016—2020年同期均值减少30.8%,平均病叶率4.9%,远高于2021年同期的0.05%和2016—2020年同期均值0.54%。甘肃东部和南部早播和旺长田发生较重,平均病叶率6.6%,最高60%。山西平均病叶率为2.6%,较2021年和常年分别增加1.6倍和2.8%。陕西平均病叶率为0.18%,低于2021年的0.2%,但潼关、印台平均病叶率达3%~4.8%。河南北部零星见病,病情接近常年,四川零星见病,病情接近2021年同期,轻于常年。

       纹枯病秋苗发病面积较小,病情轻于2021年和常年。黄淮、华北等麦区发生面积655.4万亩,比2021年同期增加6.9%,比2018—2020年同期均值减少5.7%。全国平均病株率1.4%,低于2021年同期的2.8%和2018—2020年同期均值的1.9%。其中,山东、河南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8%和1.4%,河北、山西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0%和0.8%,均低于2021年和常年,河北永年最高达6.5%。

       蚜虫冬前大部麦区虫量偏高。全国秋苗发生面积951.9万亩,比2021年同期增加36.2%,比2016—2020年同期均值减少37.8%。各地平均百株蚜量,江苏、甘肃、湖北、山西、陕西、河北1.2~8.0头,均高于2021年同期;安徽15.6头,山东2.1头,分别低于2021年同期的22.7头和8.0头。

       麦蜘蛛冬前发生面积偏大,虫量偏高。黄淮、江淮、华北、西北等麦区发生1,218.5万亩,比2021年同期增加49.5%,比2018—2020年同期均值增加2.1%。全国平均每尺单行螨量为12.9头,高于2021年同期的6.3头和2018—2020年同期均值的7.3头。其中,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湖北平均每尺单行螨量10.9~32头,高于2021年同期。

       吸浆虫在黄淮海和西北常发区虫口密度偏低。全国平均每样方虫量0.54头,低于2021年同期的0.9头和2018—2020年同期均值的1.2头。各地平均每样方虫量,河北、陕西分别为0.2头和0.5头,低于2021年同期;河南西峡和陕西扶风最高分别为8头和9头,但高密度田块和虫量均明显低于2021年同期。

2.2  品种抗性和种植制度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全国大部麦区冬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害抗性水平低。据调度,陕西、河南、安徽、山东大部种植小麦品种仍主要为赤霉病感病品种;甘肃、陕西等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种植抗病品种比例有所上升,但致病力强、毒性谱宽的条中34号小种仍是优势小种,湖北、河南、山东等主产麦区种植品种条锈病抗性一般;主产麦区种植品种对白粉病和纹枯病抗性也较低。2022年秋季,全国大部冬麦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多地出现小麦旺长,对抗病虫不利。

2.3  气象条件有利于蚜虫和赤霉病发生流行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2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偏暖,降水偏少,对病虫越冬没有明显不利因素。2023年春季(3~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西南东北部、西北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有利于条锈病、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华北大部降水偏少,有利于麦蚜、麦蜘蛛数量快速上升;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大部降水正常,对病虫发生总体有利。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小麦抽穗扬花期易遇连阴雨天气,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会商,结合水稻病虫基数、水稻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今冬明春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1.6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8.0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3.6亿亩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发生,三化螟、水稻病毒病偏轻发生。 

1  发生趋势

1.1  虫害

       稻飞虱在南方稻区总体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0亿亩次。其中,白背飞虱在华南西部和东部、西南东部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5亿亩次;褐飞虱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沿江及以南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5亿亩次。

       稻纵卷叶螟在华南东部、江南、长江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南方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0亿亩次。

       二化螟在江南、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区大发生,西南北部、华南北部稻区偏重发生,其他大部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次。

       三化螟在华南南部、西南西北部稻区中等发生,南方其他稻区偏轻至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800万亩次。

       灰飞虱、大螟、稻秆潜蝇、粘虫、台湾稻螟、水稻跗线螨、稻粉虱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其中大螟、水稻跗线螨在华南中部稻区呈上升趋势,新发虫害稻粉虱在华南稻区有一定发生面积;全国发生面积7,000万亩次。

1.2  病害

       水稻纹枯病在华南中西部、江南、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3亿亩。

       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东北主产区、南方丘陵山区和沿江沿淮稻区及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地区穗颈瘟偏重流行风险高,全国发生面积5,800万亩次。

       稻曲病总体中等发生,长江中下游沿江、沿淮稻区存在偏重发生风险,全国发生面积3,200万亩。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稻区总体偏轻发生,华南东部和江南中部局部稻区存在中等发生风险,全国发生面积200万亩。

       水稻白叶枯病、穗腐病、胡麻叶斑病、根结线虫病、橙叶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000万亩。

2  预测依据

2.1  钻蛀性害虫冬前基数高,常发性病害菌源充足

       各地冬前调查二化螟平均亩残虫量,江西达1.3万头,比2012—2021年均值增加1.3倍,永修、乐平、丰城、峡江等地最高达10.2万~14.4万头;湖南8,705头,分别比2021年同期和2012—2021年均值增加28.0%、1.1倍;湖北5,300头,分别比2021年同期和2012—2021年均值增加61.8%、80.4%;华南东部、西南大部、江淮北部和东北南部为1,500~3,600头,其中安徽沿江稻区为7,000~3.4万头,具备偏重至大发生的虫源基数。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在常发区菌源多年积累,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菌源基础。

2.2  水稻种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南方大部稻区稻作类型、种植品种复杂多样,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虾稻和再生稻面积逐年扩大,机插秧、直播面积增长迅速,导致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有利于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害虫的辗转为害。水稻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为主,田间郁闭度高,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高留桩机收、免耕等栽培模式推广普及,残留稻桩较高,有利于病虫越冬。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后期贪青,有利于病虫害发生。植保无人机施药在高温干旱、药液量不足、水压不够的情况下,对稻飞虱等茎基部病虫害防治效果有限。 

2.3  水稻品种抗性区域间差异明显

       全国各稻区主栽品种多为优质稻系列,不同区域间品种抗性差异明显。华南、西南、东北稻区主栽品种对稻瘟病有一定抗性,而长江下游稻区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水平较低。据对广东19个主栽品种、福建198个主栽品种、重庆主导推广20个品种、四川30个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监测结果,具有稻瘟病抗性的品种占比分别为75%、41.5%、45%、70%;辽宁中抗品种辽星系列、盐丰系列以及高抗品种盐粳219、盐津337、辽粳419等的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5%左右;黑龙江40个水稻主产县233个品种接种测定结果,抗性品种比率54.5%,发病风险等级较高、高和极高的品种占45.5%,分别比2019年和2020年下降了38.6和13.5个百分点。江苏抗性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全省10%,同时连年种植同一品种导致抗性退化,以及感病品种南粳9108、金粳818和糯稻种植面积增加,增加了稻瘟病流行风险。

2.4  今冬明春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病虫害发生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3年1~2月,我国华南大部、西南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华南东部、江南中部和东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等地偏高1~2℃,有利于水稻病虫害越冬。2023年春季,水稻早稻主产区大部气温总体偏高、降水总体偏少,有利于水稻螟虫等钻蛀性害虫的发育繁殖和发生为害,对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流行有一定抑制作用。 

2023年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近期,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依据玉米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23年全国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3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6.3亿亩次,病害发生3.0亿亩次。草地贪夜蛾在西南华南地区,棉铃虫、粘虫和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地区重发态势明显,对玉米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1  趋势预报

1.1  虫害

       草地贪夜蛾全国发生面积5,000万亩次;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外,其他省份均会见虫,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代次多、程度重,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偏轻发生,部分晚播夏玉米偏重发生。玉米螟全国发生面积2.5亿亩次。其中,一代发生8,000万亩,东北大部、黄淮大部、西南华南局部中等发生;二代发生9,500万亩,东北大部、西南和黄淮局部中等发生;三代发生7,500万亩,黄淮海夏玉米区偏重发生。二、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将出现集中危害,全国发生面积6,500万亩次。四代棉铃虫在黄淮海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4,200万亩次。地下害虫在东北大部、华北局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蚜虫在东北、西北、黄淮海大部、华南局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7,600万亩。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总体轻发生,局部有出现集中为害的风险,全国发生面积700万亩。甜菜夜蛾、蓟马、叶螨、双斑萤叶甲等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危害。

1.2  病害

       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全国发生面积5,500万亩。大斑病在东北大部偏重发生,华北、西北、西南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8,000万亩。小斑病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700万亩。褐斑病在华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500万亩。穗腐病、灰斑病、白斑病、炭疽病、茎腐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矮化病等在部分地区有一定危害。

2  预测依据

2.1  大部地区害虫冬前基数偏低,但均有基数偏高区域

       (1)草地贪夜蛾。2022年9~11月高空测报灯诱虫量,云南寻甸8,061头、湖北大冶1,101头、广东高州556头、湖南江永343头、安徽萧县169头、宿松69头、广西宜州38头、陕西兴平16头。与2021年同期相比,寻甸增加19%,高州持平,宜州仅为2021年同期的5%。

       (2)粘虫。2022年三代粘虫北方大部地区偏轻以下程度发生,全国发生面积仅1,120万亩,比常年减少60%左右。2022年9~11月高空测报灯监测,各地回迁虫量总体偏低,但广西宜州、陕西兴平分别为1,502头、661头,比2021年同期分别增加25%、30%。

       (3)玉米螟。冬前调查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量,东北、华北地区继续保持较低水平,黄淮地区有所上升。其中,山东、河南、江苏大于30头,黑龙江、辽宁、天津、山西、贵州15~22头,其他省份都在15头以下。与2019—2021年均值比较,东北和华北地区降低30%左右,黄淮大部地区增加20%左右。

       (4)二点委夜蛾。冬前,河北、山东、山西、河南4省份查见越冬虫源,安徽、江苏、北京、天津未查见,估算虫源面积为315万亩,比2021年同期减少47.2%。见虫区域平均虫口密度为0.01~0.18头/m2,河南濮阳、山西闻喜局部地块最高分别为3头/m2、2头/m2;越冬总虫量同比减少70%。

2.2  玉米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对病虫害发生总体有利

       我国玉米种植广泛,种植结构复杂,周年繁殖区一年四季均有玉米种植,迁飞过渡区和黄淮海等重点防范区有春、夏和秋玉米种植,为草地贪夜蛾提供了丰富的寄主植物。各地近年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利于甜菜夜蛾、棉铃虫、双斑萤叶甲等多食性害虫辗转危害。东北、华北和黄淮玉米主产区普遍实施免耕、秸秆还田、长期连作等栽培措施,均有利于病虫源积累;但实施秸秆粉碎地区,破坏了玉米螟、桃蛀螟等害虫的越冬场所,对其越冬和发生不利。东北、华北主栽品种对大斑病,黄淮海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褐斑病等病害抗性较差,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2.3  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和预测,2022年12月~2023年2月,西南、华南地区大部气温低于常年,加之冬季拉尼娜事件影响,对草地贪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的冬繁有一定不利影响。2023年春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华中西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对病虫害发生流行有利;西南地区南部和华南地区南部等地降水偏少,对迁飞性害虫的迁入定殖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不利。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