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抽穗期提前,赤霉病防治要提早
发布日期:2023-04-12 信息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 作者:方雅琴

 

       小麦穗期是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今年小麦抽穗扬花期提前,以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也要相应提前。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穗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穗腐,产量损失较大,严重的可能绝收,而且病麦粒还会分泌呕吐毒素,影响商品性。据江苏省植保植检站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在沿淮及淮南麦区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重发区域主要在沿淮及里下河、东部沿海、沿江等麦区。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连续2天出现阴雨、雾霾、结露,每天日照小于5小时,温度高于15℃,赤霉病就会中等以上流行,而这种天气条件是非常容易满足的。另外,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易感赤霉病,只要天气条件适宜,就容易发病。据江苏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1℃,4月中下旬仍有3次过程性降水,大部分地区平均相对湿度达70%以上,与大面积小麦易感病的扬花期高度吻合,十分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

       赤霉病病菌一般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因此,用药防治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也就是扬花株率在5%~10%的时候。生产上可以掌握“见花就打”的施药原则,在田间有小麦开始开花时就用药防治。如果抽穗扬花期可能有连续2天以上的阴雨天气,要及时在雨前两三天用完药,而不必等到初花期再施药。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施药次数,应根据天气情况、品种抗病性强弱是否适宜赤霉病流行、前期施药时机是否恰当等掌握。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天少、品种抗耐病性较强,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1次就能取得较好防效;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阴雨天多、品种易感病、前期用药较早,宜在首次施药后5~7天再用药1次,终花前根据天气条件等酌情用第3次药。施药后8小时内遇雨,应在晴天补防1次。

       防治赤霉病的药有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叶菌唑、“乐麦宝”丙硫菌唑·戊唑醇、“麦甜”氟唑菌酰羟胺组合等。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苯并咪唑类药,以免刺激麦粒中呕吐毒素分泌增加。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容易刺激麦粒中呕吐毒素分泌增加,一般不单用防治赤霉病,常与戊唑醇等三唑类药混配;而且这类药的内吸传导性较差,在小麦抽穗后施用较好。用这些药防治赤霉病时,也可以兼防白粉病和锈病。需要兼防蚜虫、黏虫等害虫时,可以加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噻虫胺、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注意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公斤,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公斤,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公斤。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