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14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省益阳市组织召开2023年全国农田杂草治理推进会。会议组织观摩稻田抗药性杂草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稻田新型除草剂除草效果与安全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治技术示范等3个专题展示,邀请专家作农田杂草防治技术研发进展专题报告,总结交流各地农田杂草防治工作成效与典型经验,谋划部署今后农田杂草治理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农田杂草是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有害生物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在各级植保机构和广大植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田杂草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体,辅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十三·五”期间,农田杂草年均防治面积为16.1亿亩次,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要作物田杂草防治面积接近100%,挽回粮食产量损失508亿斤,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会议认为,我国农田杂草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完整的发生动态资料,防治策略不够科学精准,过度依赖化学除草剂,绿色控草技术推广力度有限。近年来,受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种植结构调整、收割机械远距离跨区作业、除草剂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影响,我国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加快,草相变化愈发复杂,恶性杂草蔓延扩散,抗药性发展迅速,杂草防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会议强调,各级植保部门要根据《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综合防治、治早治小、封杀结合、减量增效”农田杂草防治原则,突出主要作物、恶性杂草、重点区域,强化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全力提升农田杂草综合防控技术水平。重点在4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性农田杂草普查和群落结构调查,摸清农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构建全国农田杂草抗药性监测平台,科学评估杂草抗药性风险,为杂草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二是提高绿色控草效果。强化绿色控草技术试验示范,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深耕除草、物理除草、生物除草等绿色控草技术,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强度。
三是提高减药治草水平。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作物安全的环保型除草剂及其配套应用技术,重点推广土壤封闭和苗后早期封杀结合除草技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产品,坚持对靶选药、适量施药,严防违规用药。
四是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组织科研教学单位、行业协会、农药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指导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者掌握新型除草剂使用技术,减少因使用除草剂和施药器械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和飘移为害。
全国31个省级植保机构有关负责人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沈阳农大等科研教学单位专家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