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创新高 大国粮仓根基牢
发布日期:2021-12-15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田 房宁

 

       今年以来,全国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抓实各项工作。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华秋实,粮丰仓满。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今年,粮食增产的最大亮点是成色足。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三季都增产,夏粮增产62亿斤、早稻增产14亿斤,秋粮增产191亿斤。分品种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都增产,小麦增产54亿斤,稻谷增产20亿斤,特别是市场需求旺、价格好的玉米增产238亿斤。分区域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除河南因灾减产外,其他都是增产,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0.3%。

       “十四·五”开局之年,丰收来之不易,高位增产离不开“人努力”。中国饭碗端得稳,大国粮仓根基牢,关键在于党政同责落得实、政策支持力度大、关键环节抓得紧,也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综合施策、积极克服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的成果。

辅之以“义” 辅之以“利——稳粮抓粮见实效

       “今年国家每亩补助480元,一亩地的收入有1,650元,除去育苗、机械、化肥、人工、农药等开支,我下半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只要有钱赚,我们种粮就有信心!”丰收时节,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朝阳村村民潘正平在田头算了一笔账。

       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年。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正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义务和责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农业农村部向各地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辅之以“义”,责任压得实。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里,全国已经形成“五级书记”抓粮食的良好局面。复耕撂荒地、开发冬闲田、发展间套种,各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

       湖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治理耕地抛荒工作专班,指导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内蒙古印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撂荒,为良田粮用提供保障。

       辅之以“利”,政策支持力度大。今年,为有效化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00亿元。农业农村部会商有关部门,将早稻、中晚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都上调了1分钱,同时扩大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统筹整合绿色高质高效行动、产粮大县奖励、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资金,比上年增加了60亿元,直接支持粮食生产。

       各地也配套了很多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河北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生产托管服务,全省托管服务面积达1.68亿亩次。湖北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扩大到28个产粮大县,拨付中央及省级支农资金,全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政策利好层层释放,稳住了粮农的心,也稳住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党政抓粮下真功,农民种粮肯用功,面积有保障,丰收就有希望。

季季都丰收 个个都增产——紧盯关键环节出实招

       今年,河南省罗山县子路镇兴津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陈贵权种了5,000亩水稻,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300斤。“我们的社员和工人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国家好政策让我们富裕起来,我们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富起来。”

       季季都丰收、个个都增产,这种喜人成绩是多年少有的。这得益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一季一季、环环紧扣,克灾攻难、综合施策,最终实现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粮食稳产增产五大行动,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紧抓实粮食生产。组织开展“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分区分类精准指导,先后制定下发近30个技术指导意见,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主产区落实关键技术措施。

       有了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关键措施便一季接着一季落实到了田间地头。

       春耕生产期间,各地都采取了不少真金白银的硬措施。甘肃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黑龙江着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应用现代智能大农机,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结合。

       措施有力,农户种粮劲头十足。“我们联合社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包括整地、栽植、植保飞防等环节。机械作业效率更高,省时又省力!”广东省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小云说。

       今年各地大规模开展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模式,大力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效。

       “大雨过后,我们先喷施水稻防僵苗药物,亩施15公斤尿素,待水落干后,再喷施除草剂,现在直播稻苗变青了。”夏季水稻生长关键时节,农技专家的帮助,让江苏省沭阳县章集街道店东村7组农民张新梅看见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秋粮生长关键时期,为确保晚稻生产安全,江西省组织开展增施穗粒肥提单产行动,促进苗情转化,加快生育进程。河北加强土地整治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400万亩,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全覆盖。

       今年粮食绿色生产迈出新步伐。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突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黄河流域支持整县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大规模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一批重点县整建制推进,推进全链条产业融合,提升全区域粮食生产水平。

防灾与减损并行——指导服务求精准

       今年的粮食生产克服了局部严重洪涝、西北伏旱、北方罕见秋汛及病虫害影响,可谓“过五关斩六将”。

       为全力打好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攻坚战,农业农村部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协同配合,及早发布灾害预警,及时制定预案。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夺丰收包省包片督导,一个部领导包一个片区,一个司局包一个省,在关键农时季节派出7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小分队深入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指导服务,确保各项关键措施落地落实。特别是针对河南特大洪涝灾害,驰援救灾物资,全力抗灾救灾,及时改种补种。

       今年河南遭遇大暴雨后,安阳市龙安区农技干部户志强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自救补损,指导农民灾后生产,“望闻问切”、开处方、送良药,尽最大努力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玉米经过大雨浸泡、扶株之后,根系受到损害,吸收能力减弱,再加上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及时追施氮肥对植株恢复生长和增产稳产十分有利……”江苏省东海县双店镇农技站王玲、孙本娟两名农技员结伴走进地头,向村民讲解秋熟作物科学自救知识。

       除了“龙口夺粮”,还要“虫口夺粮”。农业农村部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加密草地贪夜蛾“三区四带”布防,全力防控水稻“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重大病虫,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

       据初步统计,全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79亿多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500亿斤,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8.3%,为保障全年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6.0%,比202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农业农村部要求将机收减损作为粮食生产机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今年“三秋”时节,更是将机械化生产和机收减损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农机化工作,强化应急保障、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减少秋粮机收环节损失。

       从春播到秋收,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抓好播种和收获环节减损,推广精细精量播种、节约用种,持续改进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减少机收损耗,真正把节约粮食的要求落实到田间地头。黑龙江在今年4月初就提前制定下发了《机收减损工作方案》,明确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率分别小于4%、2.8%和5%的减损目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采取线上培训的方式开展了全省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术培训,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科学的粮食机收减损技术路线,切实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机械收获环节粮食损失。

       据统计,今年全国夏粮机收损失率减少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粮食产量25亿斤。在减损上挖潜,确保颗粒归仓,为今年的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眼下,北方冬小麦即将进入越冬期。虽然受前期持续降雨影响,秋冬种晚播比例较高,但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加上近期天气偏暖,利于冬小麦生长和晚播弱苗苗情转化,明年夏粮生产基础总体正常。农业农村部将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各项措施紧紧跟上,全力以赴夺取明年夏粮首战告捷、全年粮食丰产丰收。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