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宾,上海农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44年5月6日出生。1963年进入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工作,历任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世界农药》杂志(原《农药译丛》)编辑、副主编及上海巿农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所长顾问等,从事农药研究和农药信息工作近50年。
1985年至今,其发表的农药综述与论文上千篇,1992年至2016年,张一宾先生分別在《世界农药》《农药》《农药学学报》《现代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杂草科学》《农药研究与应用》《农药科学与管理》《中国农药》《农药市场信息》《山东农药信息》《农化十日讯》《今日农药》《农化新世纪》《化工进展》《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江苏化工》《上海化工》《营销界(农资与市场)》《中国农资》等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文章总计超过400篇。其主持编撰的农药专著有17本之多,文字量超过1千万字。其代表专著有:《农药》(1997年5月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工业防霉剂》(2001年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世界农药新进展》(Ⅰ)、《世界农药新进展》(Ⅱ)及《世界农药新进展》(Ⅲ)(分别于2007年、2010年及2014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吡啶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合著)(2014年10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农药》(2003年2月,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曾先后被《世界农药》《现代农药》《精细化工中间体》《中国农药》《农药市场信息》等多家专业期刊出版单位聘任为编委会委员、副主编、技术顾问等职。此外,他还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科教影片《合理使用农药》《美洲斑潜蝇防治》《茶叶农药使用》《仓储害虫防治》《稻飞虱防治》中担任技术顾问。为我国广大农药与植保方面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科研信息以及市场发展动态等信息,十分努力普及农药科学知识,积极推进了我国农药科研和应用与农田植物保护方面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农药工业逐渐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国内的农药企业一拥而上相继投产,但所生产的农药品种单一,有些是高毒品种,技术水平也较低。人们对农药使用也缺乏正确认识。张先生通过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在《世界农药》(原《农药译丛》)杂志上发表诸多文章,如“新除草剂吡嘧磺隆的开发和工业化”等,将国外最新的农药品种,研究成果和农药合成研发技术介绍给国内广大农药科研工作者。为国内的农药研发工作者提供了借鉴,深受同行好评。
21世纪初,张先生连续两次(2003—2008、2009—2014年)担任国家“973”农药项目的专家组专家,专门负责农药信息方面工作。期间先后编撰出版了3卷《世界农药新进展》等专著,通过对农药的化学结构、使用性能、环保要求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探究论述,阐述了世界农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全球农药的研发手段、研发思路和研发方法等方面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农药的研发工作也充分汲取了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构效关系和虚拟设计的研究、高通量筛选、利用生物技术开展靶标酶活性测试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国内科技人员及决策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2010—2015年,作为特邀专家,连续6年担任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行业分会主办,《世界农药》杂志协办的农药行业学术会议“世界农药科技与应用发展学式交流会”总策划,会议展示的农药科技新信息深获好评。
2009年,张先生获得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组织评选的“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行业突出贡献奖”。
2011年7月,由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评选为优秀信息工作者奖。
张一宾先生总是乐意、毫不吝啬地为同行企业答疑解惑,成为境内众多内外资农药企业的知心朋友,促进了农药产业键康发展。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