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关注“农药资讯网”公众号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在社会消费需求、政府奖励政策和高收益的趋使下,虾稻共作模式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6省1市疯狂扩张,面积逼近2,000万亩,成为风头无两的存在。
近几十年来,中国虾稻共作产业发展迅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虾稻共作可观的经济效益是驱动中国虾稻共作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虾稻共作亩效益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3~4倍,达到3,000~5,000元,最高能够过万元。
以湖北省天门市为例,当地政府为鼓励虾稻共作,从2018年开始,共计奖补资金5,000多万元。在湖北监利,虾稻面积已经逼近100万亩,成为全国第一大县。在安徽合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要用3年实现虾稻面积100万亩以上。在江苏盱眙,虾稻共作面积同样达到60万亩。按照我国现有稻田的15%测算,全国适合虾稻综合种养的水稻面积高达6,800万亩。
随着稻虾共作的发展,“重虾轻稻”的情节在农户中普遍存在,使水稻种植从精细化管理向粗放式发展,农户基本不注重增产,这对当前价值百亿的虾稻米产业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全面摸底调查,重点关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整改。
从单纯的水稻种植到现有的虾稻种养模式,原有的认识、技术以及农资生态都将要被逐步改写,稻虾共作需要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挑战,但是同时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稻虾共作市场巨大,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第一:虾安全,稻稳产,用药门槛将提高。
小龙虾生长环境要求生态环保,对菊酯类、有机磷类、稻瘟灵、吡唑醚菌酯等部分农药成分敏感,这就大大提升了水稻病虫防治用药门槛,每年用肥用药不当导致的死虾现象普遍存在。
在2017年颁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中,稻田中不得施用含有NY5071中所列禁用渔药化学组成的农药。根据国家农药施用GB/T8321.2标准,明确规定水稻种植中病虫害治理农药杀螟硫磷、异丙威、稻丰散和杀虫环,敌瘟磷、春雷霉素和除草剂杀草丹的使用次数和残留量都必须低于规定标准。
针对以上情况,绿色环保,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将成为稻虾共作市场的主流产品,生物农药来源于自然界,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在稻虾共作中,使用生物农药可以防止农药对虾的毒害,减少鱼苗损失。
培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物农药用药观念,重在预防,生物农药与低毒化学农药搭配使用,不但能让稻虾共作生产更加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同时稻虾的品质都会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化肥将不再适用,生物有机肥将快速崛起。
养殖小龙虾的水稻田,土壤肥力逐年提升,5年以上可减少复合肥用量70%,原来高氮高氯的化肥将不再适用于虾田。拿常用的氮肥中的铵态氮来说,由于铵态氮溶解性较强,会快速改变稻田中的水体环境,而铵态氮对鱼虾类有较强毒性,导致鱼虾类出现氨氮中毒现象。
除了考虑虾苗安全问题,施用的肥料还需要解决水的很多问题,比如还要培养水草、水藻,施用的肥料为小龙虾创造一部分食物来源,来培养浮游生物等。
以前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在水稻田基本不用,现在养虾以后,生物有机肥的用量将非常大,使用清洁、环保的生物有机肥,包括最近很火的生物刺激素肥可以为水稻提供所需养分的同时为小龙虾的生长繁殖环境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另外,钙肥是当前虾稻田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小龙虾一个生长周期要脱13次壳,要保证脱壳顺利、提高抗病性,就必须补钙。
从水稻到虾稻,是植保与动保的跨界,对种(养)植户、农资企业、经销商的知识体系、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如果想要吃到这块蛋糕,就必须更新认识和思维,更新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生物有机肥等必将是稻虾共作市场的主流产品。同时服务虾稻种植户,不仅要懂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更要懂小龙虾的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服务到田间地头,满足农户的切实需求,才能与老百姓走到一起。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