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肥,千亿级潜力大市场!但是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超过2家,亿元级企业不超过10家,粗略估计行业销售额在60亿元左右。直到近几年,药肥产业的发展才算真正迈上快车道,笔者认为,药肥产业要想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过五关!
第一,管理政策走向。
药肥作为一种跨界产品,自诞生以来,追捧与质疑同在,可以说,管理政策的变化,对于药肥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利好的是,农业农村部明确药肥按照农药产品来管理。但是,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公布的关于颗粒剂登记的管理措施,建议除防治土传病害或地下害虫外,原则上不批准通过土壤施药方式防治地上病虫害的颗粒剂产品。这也为一些原本地下使用,防控地上靶标的产品登记提出新的挑战!
第二,“肥药双效”如何更好发挥出来。
药肥首先是药,要满足病虫草害防控或者调控作物生长的需求。其次是肥,要确保在发挥药效的同时,也能够把肥效发挥到最佳,解决肥料和农药在使用时间上并不同步的问题,实现1+1>2的目的。
以大药肥为例,通过种药肥同播或者基施的方式施入土壤,这其中肥料的用量较常规施肥一般不变或减少(考虑部分产品为增效肥),农药的含量要严格按照登记证件标准来。但是作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营养需求不同,比如苗期需药磷肥多一些,拔节期需要氮肥多一些,灌浆期需要钾肥多一些,同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阶段往往在中后期,如何确保药肥的农药成分、肥料成分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这其中缓控释技术是药肥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我们再以特种药肥为例,特种药肥往往是小包装,5公斤或者10公斤。考虑在农药、特肥亩用量存在巨大差异,农药亩用药往往是按克来计算,而特肥产品每亩的用量往往是公斤级,很多时候可能会出现,药效能够保证,肥料无法发挥出来,需要做到两者兼顾,具有很大挑战。所以药肥的证件往往都是专用证件,传统农药证件很难转做药肥。
第三,药肥归农药管,其中的肥料谁来管?
我们都知道,一款好的符合肥料不仅氮磷钾配比要合理,还要能够满足作物全程生长所需。但是,产品不过关导致作物生长后期脱肥的,甚至偷减含量的不合格药肥,行业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正规产品、正规企业,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以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为代表的精准施肥已经十分普遍,不仅有大配方,也有适用不同区域情况的小配方,未来的药肥也应该是向着精准施肥的方向去发展。
第四,药肥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农药还是农药,肥料还是肥料,真正能够把农药和肥料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院校专家少之又少,目前药肥开发与应用经验更多还是掌握在生产企业手里面。另外,药肥属于功能型产品,主要针对地下市场,农药企业布局药肥,需要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需求和营养需求更加了解。肥料企业布局药肥,同样也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的挑战!
第五,生产工艺需要革新。
药肥登记需要经过毒理、环境、药效、残留等方面的试验,通常要花费3年以上的时间,耗资几十万元;而药肥生产线的建设,投入更是重资产,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从产品质量和效果稳定性来说,药肥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系迫切需要革新换代。
另外,很多药肥产品往往一个生长季用1次,这与增产套餐一季作物可以多次使用明显不同,需要企业在以药肥为矛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作物需求,构建全程的作物病虫害管理及营养方案,这样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