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以及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果蔬产业迅速发展,我国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加,居世界前列。越来越多极富特色的果蔬产品成为了广为人知的区域名片,受到了更多的市场追捧,种植者群体也朝着更科学化、专业化的道路转变。
我国种植的果蔬种类多,病虫害发生种类也多,病虫害已成为制约果蔬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随着保护地栽培等果蔬产业的迅猛发展,规模扩大,病虫害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果蔬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菌核病等病害已严重影响果蔬生产。
本文汇总了果蔬上常发、重发病害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防治产品登记情况,并对生产上常用果蔬杀菌剂进行讨论。
1 病害发生及药剂登记
1.1 灰霉病及防治药剂
灰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引起,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灰霉病一般从植株伤口、衰老器官或枯死组织侵入蔓延,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在封闭生长的条件下,设施果蔬灰霉病很容易大范围发生并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山东、湖北、河北、河南、辽宁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设施蔬菜灰霉病的发病率在20%~50%。每年由灰霉病造成的设施蔬菜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目前,生产上灰霉病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使用的药剂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等),二甲酰亚胺类(腐霉利、异菌脲、克菌丹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啶酰菌胺、吡噻菌胺等),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咪鲜胺等),嘧啶胺类(嘧霉胺、嘧菌环胺等),以及其他类(百菌清等)杀菌剂。
截至2023年8月,登记用于防治灰霉病的产品有565个,其中,单剂产品368个,复配产品197个。单剂产品中登记较多的品种有:嘧霉胺(82个)、腐霉利(57个)、异菌脲(45个)、啶酰菌胺(37个)、(哈茨)木霉菌(17个)、咪鲜胺(锰盐)(16个)、吡唑醚菌酯(15个)、枯草芽孢杆菌(14个)、过氧乙酸(11个)。其他登记品种还包括:嘧菌环胺、咯菌腈、多抗霉素、丁子香酚、克菌丹、香芹酚、苦参碱(提取物)、百菌清、吡噻菌胺、啶菌噁唑等。
登记的复配制剂中,腐霉利复配剂有51个,多与福美双、百菌清、异菌脲、啶酰菌胺、多菌灵等配伍。吡唑醚菌酯复配剂有39个,多与啶酰菌胺、嘧菌环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异菌脲等配伍。福美双复配剂有36个,多与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啶菌噁唑等配伍。百菌清复配剂有19个,多与嘧霉胺、异菌脲等配伍。
1.2 白粉病及登记药剂
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病原物种较多。白粉病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侵染植株的茎、叶、花和果等,病原菌侵染后产生的菌丝体会附着在叶片表面,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使植株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影响产量,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白粉病是设施果蔬常发病害,在10~30℃,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即可萌发,10天就可完成1次侵染循环,因此,作物一个生长季能够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极易暴发流行。
目前,果蔬生产上防治白粉病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防治药剂有:三唑类(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己唑醇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等),苯并咪唑类(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以及其他类(百菌清等)杀菌剂。
截至2023年8月,登记用于防治白粉病产品有1,357个,其中,单剂产品有948个,复配产品有409个。单剂产品中登记较多的品种有:三唑酮(108个)、戊唑醇(102个)、吡唑醚菌酯(64个)、嘧菌酯(59个)、甲基硫菌灵(58个)、苯醚甲环唑(53个)、硫磺(48个)、醚菌酯(47个)、丙环唑(47个)、氟硅唑(45个)、腈菌唑(38个)、己唑醇(38个)、福美双(30个)、枯草芽孢杆菌(29个)、烯唑醇(17个)、石硫合剂(16个)、百菌清(15个)。其他登记品种包括:粉唑醇、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氟菌唑、乙嘧酚(磺酸酯)、蛇床子素、四氟醚唑、多抗霉素、氟环唑、戊菌唑、咪鲜胺、肟菌酯、氯氟醚菌唑等。
登记的复配制剂中,三唑酮复配剂有112个,多与硫磺、多菌灵、咪鲜胺、腈菌唑等配伍。吡唑醚菌酯复配剂有66个,多与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戊唑醇、四氟醚唑、氟硅唑、己唑醇、氟醚菌酰胺、氟唑菌酰胺等配伍。戊唑醇复配剂有66个,多与肟菌酯、百菌清、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环唑、福美双等配伍。嘧菌酯复配剂有49个,多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粉唑醇等配伍。硫磺复配剂有49个,多与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配伍。
1.3 炭疽病及登记药剂
植物炭疽病是由黑盘孢目中的炭疽属(Colletotrichum spp.)真菌引起的病害,全球均有发生。炭疽属真菌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在多种植物上繁衍生长,危害林木、果树、蔬菜、花卉、药用植物、大田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幼苗,导致植株枯萎,果实腐烂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炭疽病发生复杂,同一种植物上可同时被几种炭疽菌所侵染,因此,防治难度较大。
生产上防治炭疽病的常用药剂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啶氧菌酯等),三唑类(苯醚甲环唑、氟环唑等),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福美双、福美锌、代森锰锌、代森锌等),苯并咪唑类(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以及其他类(百菌清等)杀菌剂。
截至2023年8月,登记用于防治炭疽病产品有914个,其中,单剂有525个,复配剂有389个。单剂产品中登记较多的品种有:咪鲜胺(锰盐、铜盐)(123个),苯醚甲环唑(98个),代森锰锌(52个),吡唑醚菌酯(48个),嘧菌酯(45个),百菌清(11个),代森锌(12个),甲基硫菌灵(10个),多菌灵(11个)。其他登记品种还有:啶氧菌酯、二氰蒽醌、福美锌、福美双、丙森锌、氟啶胺、抑霉唑、代森联、三氯异氰尿酸、氟环唑、氯氟醚菌唑、氟硅唑、腈菌唑、肟菌酯等。
登记的复配剂中,苯醚甲环唑复配产品有87个,多与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啶氧菌酯、肟菌酯、多菌灵等配伍。吡唑醚菌酯复配产品有73个,多与代森联、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甲基硫菌灵、四氟醚唑、咪鲜胺、氟环唑等配伍。咪鲜胺复配产品有65个,多与三唑酮、戊唑醇、丙森锌、多菌灵、肟菌酯、吡唑醚菌酯等配伍。
2 常用防治药剂及讨论
总体而言,果蔬病害防治药剂种类较多,各类药剂各有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一类药剂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以下仅对各类杀菌剂典型品种进行讨论。
2.1 嘧霉胺
嘧霉胺属于嘧啶胺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侵染酶的分泌,包括降低一些水解酶水平,阻止病菌侵染,并杀死病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嘧霉胺适用于黄瓜、番茄、苹果、梨、葡萄、草莓等果蔬作物,防治灰霉病、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等。欧盟是全球嘧霉胺最大的市场,嘧霉胺在欧盟主要用于葡萄灰霉病、梨果疮痂病、草莓灰霉病的防治。
嘧霉胺在生产上已应用多年,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下降。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采用菌丝生长法和区分剂量法定性检测了120株采自3个不同葡萄产地的葡萄灰霉菌株对腐霉利、嘧霉胺和乙霉威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葡萄灰霉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频率为14%;对嘧霉胺的最高抗性频率达到60%,且以高抗和中抗菌株为主,其中高抗菌株频率达到40%;对乙霉威的抗药性频率为20%。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检测了采自山东蓬莱地区的69株葡萄灰霉菌对啶酰菌胺、多菌灵、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显示,测试菌株的抗药性均为多抗类型,啶酰菌胺、多菌灵、嘧霉胺对测试葡萄菌株完全丧失防效,测试菌株对腐霉利、异菌脲的抗性频率高。
2.2 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是先正达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为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生长。苯醚甲环唑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广泛应用于谷物、果园、保护地作物,防治白粉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枯病、早疫病、斑点落叶病等多种作物病害。
三唑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在长期农业生产应用中,逐渐产生了抗性,且抗性呈逐年加重趋势。陈蕾丽建立了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氟啶胺、咯菌腈等敏感性基线,研究了田间抗苯醚甲环唑菌株的生物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镇江句容地区葡萄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已经产生较为严重的抗药性,田间抗药性频率为10%;存在着同时对苯醚甲环和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双抗菌株。
2.3 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进而抑制真菌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
吡唑醚菌酯毒性低,对靶标生物安全,且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吡唑醚菌酯防治谱广,适用于小麦、水稻、葡萄、蔬菜、香蕉、柠檬、咖啡、果树、茶树、观赏植物等,防除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对早疫病、灰霉病、褐斑病、蛙眼病、胡麻叶斑病、炭疽病、靶点病、弯孢霉叶斑病、黑星病、黑斑病、眼斑病、黑点病、黑条叶斑病、网斑病、黑痣病、菌核病、日晒病、黑胫病、白粉病等防效良好。此外,吡唑醚菌酯还具有植物健康功效,可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作物对病菌抵抗力,提升作物抗逆能力,从而改善作物品质,提升作物产量。
吡唑醚菌酯作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作用位点单一,属高抗性风险药剂。相关研究报道证明,在包括苹果、黄瓜等许多作物上检测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病原菌,导致此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直接原因是病原菌细胞色素b上的氨基酸残基被取代,以致影响药剂与靶点的结合。
肖婷等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江苏省草莓主产区236株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13种杀菌剂的抗性,并对菌株抗性频率和多药剂抗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灰霉病菌对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扑海因、腐霉利、嘧霉胺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其抗性频率分别为58.05%、55.01%、51.44%、45.80%、33.94%。
2.4 健达®(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
果蔬生产中,对于病害的防治,宜采用两种及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混用或复配使用,一方面增强药效,扩大防治谱;另一方面,避免长期、单一、大量使用同一种药剂从而加速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健达®由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复配而成,为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21.2%)产品。目前,健达®在我国已登记用于防治草莓、葡萄、西瓜、观赏月季、黄瓜白粉病,草坪币斑病,番茄、草莓、葡萄、黄瓜灰霉病,黄瓜、芒果、辣椒炭疽病,猕猴桃、火龙果褐腐病,三七、人参、西洋参黑斑病,香蕉黑星病,马铃薯黑痣病,番茄叶霉病,马铃薯早疫病等。
氟唑菌酰胺为巴斯夫研发的杀菌剂新品,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化合物专利尚在保护期内。氟唑菌酰胺分子独特,可以呈现不同的构象,通过分子构象间的转换,能够快速适应并穿越植物细胞壁亲酯性和亲水性屏障,直达并抑制靶标琥珀酸脱氢酶。氟唑菌酰胺具有出色的向顶传导性,被植物快速吸收后,在叶片内持续扩散,并不断向植物新生组织输送。这一特性,使得氟唑菌酰胺适用于病害防治的多个阶段,在未发病时用药,药剂可以充分发挥对植株的持续保护作用;对已经发病的植株,可迅速发挥治疗作用。此外,氟唑菌酰胺持效期长,大大降低了施药次数,减少在环境中的投放量。另一个有效成分吡唑醚菌酯,不但赋予了健达®更广的杀菌谱和更好的病害防治效果,同时也为健达®注入了植物健康功效。
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两者强强联合,造就了健达®优于常规杀菌剂的病害管理能力,并降低抗性风险。2014年,健达®在中国登记上市,而后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高价值作物,在应对关键作物病害、增强作物抗逆性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将中国杀菌剂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至今,健达®已上市10年,对多种作物关键病害表现优异。近些年,通过大量试验探索和丰富的推广活动,健达®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产品,深受种植户的认可与喜爱,目前使用面积已累计超过4,000万亩次。
基于健达®有效防病、植物健康作用、生态环保的优点,获得了一系列重要奖项——“2017年植保产品贡献奖”“2020年度植物健康产品贡献奖”“全国生态环保优质农业投入品——首批植保产品”等;被列入多个省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农药品种推荐目录。
从健达®上市到现今的广泛应用,巴斯夫将“健果蔬,做达人”这个愿景变成了现实。健达®也将继续深耕果蔬产业,为果蔬病害提供卓越防效。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