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科院在稻曲病绿色防控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3-12-29 信息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稻曲病是水稻重大穗部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危害人畜健康,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苏省植保植检站和浙江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在稻曲病菌致病机制、病害流行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发表学术论文115篇,研发微生物杀菌剂3个;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  开展稻曲病成灾机制研究

       围绕稻曲病成灾机制,团队持续开展稻曲病菌侵染过程解析工作。完善了自然条件下稻曲病病害循环,确定菌核是初侵染重要来源,揭示了病菌基于组织结构和营养选择侵染水稻花丝的独特机制;明确了病菌效应分子SGP1仅在花丝上抑制寄主免疫、增强致病性;阐明了76个与生长发育、有性生殖、侵染致病等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发掘了两个农药新靶标;确定了水稻破口前5~7天是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为病害防控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稻曲病菌侵染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基础

2  研发病害监测预警、生物农药等防控新技术和产品

       通过研发稻曲病流行预警模型、病菌LAMP快速检测和毒素A检测技术,发明了人工高效接种鉴定技术体系,针对易感品种制定了精准防控技术方案;基于农药新靶标海藻糖酶,创制登记了生物农药产品6%井冈霉素·24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井冈·枯芽菌;PD20130927),产品连续多年被列入江苏省绿色防控产品联合推介名录。

3  构建“菌源消减、孕穗预警、分区防控”的稻曲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基于水稻孕穗期病菌检出率和气象指数,在防控前7~10天,对江苏省各稻区当年病害流行风险进行分区;对中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实施差异化防控;同时结合水稻收割后稻田深翻,削减菌源,实现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与传统技术相比,防控关键期一次用药,减药增效;在江苏、安徽等地推广应用,2013—2021 年应用面积7,178 万亩,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实现了防病、降毒、保产的目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关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等项目资助和支持。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