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农药助剂市场估值为29.8亿美元,预计该市值将以复合年增长率5.9%增长,至2022年可达到42.1亿美元。
据初步估算,中国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市场容量就有50万吨。尤其是随着“绿色植保”的理念在全球的广泛传播,助剂的需求量和增长量不期将会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时代,它无疑将是农业的未来。
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众多传统农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助剂市场将会因此进一步发展。
洞察行业尖端势能潮流,就像透过针孔摄像头看未来的世界。
助剂的未来已来。
准确地说,应该是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未来已来。
这正在成为当下农资行业,特别是农药行业从上至下各主体的共识。
农药助剂,一直是农药健康发展与高效应用的“幕后英雄”!
这个一直以来大隐隐于后台的“闷声”主体,随着农药化肥零增长、乡村振兴、绿色农业、植保飞防等国家农业战略、政策和新势力的持续纵深推进,开始走向台前,走向行业潮流的中央。尤其是植保工作的新形势促使施药技术与施药装备向着精准、低量、对靶、变量、自动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剂型、制剂或助剂的研究则成为我国农药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顺天应时,助剂也是赶上了好契机,属于它的时代加速来临。这其中,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未来最可期,也最具颠覆性。正如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正所言,它颠覆的力量在于它有望掀起本世纪的一场植保技术革命,重塑和引导中国植保技术走向科学正确的道路。它不仅能重构农药使用者的施药喷雾模式,最关键是能真正助推和加速中国农药零增长的实现进程,最终可能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表1 十大常见农药助剂作用详解
全球农药助剂格局:欧美强势领跑,中国迎头追赶
我们先来看一下全球农药助剂的格局概况。
根据Stratistics MRC的最新统计,2016年全球农药助剂市场估值为29.8亿美元,预计该市值将以复合年增长率5.9%增长,至2022年可达到42.1亿美元。
特别是随着“绿色植保”的理念在全球的广为传播,它将是农业的未来。这也推动着人们对助剂需求的增长,因为助剂能帮助解决食物上的农残问题,以及病虫草害对农药的抗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降低农残允许的最大量,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全球助剂公司已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助剂产品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改善作物品质,增强收获的灵活性。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众多传统农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助剂市场将会因此进一步发展。
再看中国,2014年农药助剂在中国农化领域都不在主流之列。
自然,这成为中国助剂式微的根源所在。但中国从1958年就开始了助剂的研发生产,所以,虽然,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瑞士等国约有20多个大专业公司在农药表面活性剂及助剂生产、应用和开发研究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且市场渗透率高,但是我国助剂发展的速度和产量也不逊色于欧美国家。
2014年左右我国农药助剂品种也有4,000多种,农药助剂市场需求量为40万~50万t/a。其中,农药表面活性剂的市场需求量在6万t/a以上。从事农药表面活性剂生产的企业也有近200家,其中年销售量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约10多家,已经形成生产和应用能力的非离子型助剂有上百种,阴离子型有数10种,混合型助剂有1,000多种。2015年我国乳化剂生产企业发展到近80家,生产各类乳化剂单体与复配型乳化剂100多种,年产量超过了3万吨。
特别是近两年,随着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普及、农化品成本上升导致的增产压力以及植保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因素的助推,全球助剂市场格局和增长迅猛,中国这两年的发展也在提速。
但以上大多说的是配方助剂的火热狂舞,全球配方助剂在研发和生产上都已相对成熟。配方助剂主要目的是帮助固体或液体原药快速、均匀且稳定地分散在喷雾载体(水)中,从而保证农药在土表或植物叶面的均匀沉积。当然,加工助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药液在植物叶面的附着与渗透。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等。当然,欧美依旧是这个领域的强势领跑者,中国自然也在迎头追赶,且在并跑的阶段。
桶混功能性助剂,中国蕴藏着50万吨的市场容量
不可否认,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未来已来。
可也应该看到它目前的状态,全球都处在萌芽阶段,是蓄势待爆的潜力股。
目前中国真正从事植保桶混功能性助剂的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不超过20家。市场主流的外企有美国迈图、德国瓦克、挪威鲍利葛、美德维实伟克、美国布兰特和日本星月;国内的有桂林集琦生化、北京诺农、北京广源益农、浙江新安江、江苏擎宇化工、江西星火基地和四川基建等,产能都不是很大,总产能不超过5000吨,每家在200-300吨左右的销量。
表2 七种高效助剂
虽说现在飞防上对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用量比较大,但用量却维持在一次喷雾几十毫升的量上,整体上对其上量的拉动不大。
中国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农药桶混助剂,这方面,桂林集琦生化可谓是拓荒实践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杜凤沛研发团队则是领航者。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最终通过“一喷三省”落地推广后,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桶混功能性助剂的研发使用与推广上,桂林集琦都走在前列。
据初步估算,50万吨,这是中国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巨大容量值。5,000吨农药桶混助剂随着行业的推进,这一两年就能达到,50万吨,中国仍需要5~10年的时间。
低浓度大喷雾到高浓度低喷雾,中国植保技术革命正在掀起
曾几何时,给作物“洗澡式喷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且成为农民施药的既定“准则”。这充分暴露了低浓度大喷雾的积弊,也是我国农药利用率低下的主因。
2015年12月,农业部首次公布化肥、农药利用率数据,当年中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为36.6%,2017年我国三大主粮的农药利用率为 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
而欧美发达国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则在50%~60%,比我国高15~2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农药利用率还有待提高。我国急需和呼唤高浓度低喷雾量的植保技术,而桶混功能性助剂将是掀起这场植保革命的源始力量。
表3 农药乳油中有害溶剂限量要求
表4 中国农药助剂禁用名单(征求意见稿2015)
(1)桶混助剂是实现农药零增长的重要抓手
据杜凤沛教授介绍,影响农药利用率的因素有很多,涉及植保机械、施药技术、农药制剂、农药助剂、药液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叶面靶标界面结构特性以及药液与靶标叶面的界面相互作用等。所以,农药利用率的提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药械、施药技术、制剂、助剂与靶标叶面性质的有机结合,才能大幅度提高农药利用率。
具体到我国农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杜教授认为,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我国施药器械落后,雾滴雾化状态不好,跑冒滴漏严重;二是农民长期养成的低浓度大喷雾量的施药习惯;三是农药制剂没有做到精细化研发,界面性质不好,在靶标植物叶面附着沉积差;四是对靶标植物叶面界面特性研究不足,认识不清,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雾滴与植物叶面界面相互作用差,造成了雾滴的弹跳与药液的流失;五是不能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喷雾助剂。以上5个因素综合起来看,农药利用率低的核心科学问题只有1个,就是药液不能在靶标植物叶面有效润湿、沉积、附着。
那么,农药助剂特别是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到底在农药零增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据郭正介绍,农药桶混助剂是在农药使用时与农药产品一起添加在农药药液中,是现混现用的一种助剂产品,通过改善药液在靶标上的附着、展布或渗透而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喷雾助剂表现出来的增加润湿、展着、渗透力,增加农药沉积量,增效,降低抗药性,改善喷雾质量,提高药剂的环境适应性,减少漂移污染等特性,将成为实现农药零增长和农药减量使用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域的同种作物其叶面性质差异很大,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其叶面性质差异也很大,在目前很多企业一个配方面对全国的情况下,桶混助剂的使用就尤为必要。因此,我认为,农药助剂尤其是喷雾助剂将在农药零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五代桶混助剂的进阶史与问题
农药桶混助剂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五代。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应用问题和误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陈福良教授就指出,当前农药桶混助剂使用存在着用量误区、适配性误区、作用误区和药效误区等。例如,部分农药企业对使用助剂加工制剂选用专用型号认识不清楚,以为助剂是万金油,涂到就灵,因而型号选择比较随意,未经严格试验和分析就在生产中应用,以至于造成不良后果。
第一代:洗衣粉或肥皂水,主要成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硬脂酸钠类。主要问题:含量很低,一般在10%左右的有效含量,基本为碱性,碱性环境有利于去污。
第二代:氮酮,噻酮类,主要应用于渗透需求。主要问题:可以破坏植物本身的蜡质层,对作物安全性不高,易产生作物不可逆的伤害。
第三代:矿物油、植物油类,植物油类助剂包含各种植物精油,如橘皮精油、大豆精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甲基化植物油类助剂。主要问题:具备较强的抗漂移、抗蒸腾性,但扩展性、润湿性及乳化性相对较差,会对农药利用率产生影响。
第四代:农用有机硅类,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高渗透、高扩展、高附着等不同类型的助剂。主要问题:产品良莠不齐,作用方式单一,部分生产厂家盲目稀释倍数,对药效产生较大影响。
第五代:“一喷三省”助剂,主要成分为超支化脂肪胺改性聚合物、超支化脂肪醇醚改性聚合物、基于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的化合物。主要特点:不但具备较强的抗漂移、抗蒸腾性,同时扩展性、渗透性及内吸性也非常好,能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这类助剂本身微毒,稀释后几乎无毒,对作物及环境安全。
(3)“一喷三省”桶混功能性助剂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从零到全国大面积的推广开来,桂林集琦生化是“功臣”之一。而这又不得不把他们的“一喷三省绿色集成模式”作为范本来展示,他们是这个领域的独角兽。
从2004到2017,13年间,桂林集琦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杜凤沛团队,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全国各区域植保站在全国开展了上千亩次,近2亿亩的一喷三省绿色植保集成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面积,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2018年4月19日,更是和杜教授的团队签约发布了水基+油基+飞防三大桶混功能性助剂的专利产品。把桶混功能性助剂在我国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那么,一喷三省桶混功能性助剂在农业中能做什么?
一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国家农药零增长。二是降低表面张力、动静态接触角、增加沉积量。三是减少农药残留、降低环境污染。四是提高药效、保证药效,帮农户降低成本。充分实现了人、药、械、技的统一。
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的声名鹊起,是时代对绿色,精准施药植保技术的极致追求。
(4)桶混功能性助剂可让飞防事半功倍
目前,桶混功能性助剂在植保飞防上的应用是最具革命性的。
飞防助剂是飞防喷雾过程中添加在药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功能性助剂,在飞防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以及飞防专用农药开发难的环境下,使用飞防助剂能显著提高雾滴沉积量、提高药效、提升防治效果,让飞防事半功倍。
在国内,大部分飞防作业在开放空间里诸如大田中进行,大田环境非常复杂,当风速大于3级、温度小于37℃、湿度大于50%时非常有利于飞防作业,反之很难保证飞防效果。
在飞防施药过程中:喷雾量少,每亩喷施药液用量为300~1,000 mL,仅为常规喷雾量的几十分之一;浓度高,喷雾的药液浓度比常规喷雾的药液浓度高百倍;雾滴细,喷雾的雾滴中粒径一般在90~150μm范围内,比常规喷雾的雾滴粒径(为300~400μm)细,雾滴漂移与蒸发严重造成大量喷雾药液的浪费,以及环境安全风险增加。
多种因素导致飞防防效很难提升,开发飞防专用农药又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工作,对此,可以从飞防助剂上寻求突破。
飞防助剂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降低农药制剂稀释液的表面张力,提高雾化效果;第二,提高雾滴沉降速率;第三,提高雾滴的抗漂移能力,降低飞机下压气流带来的干扰,减少药害,提高利用率;第四,提高药液在叶面的附着力、润湿性和展着性,从而提高药效,更能降低气流对雾滴沉淀附着的干扰;第五,高温下,能降低雾滴挥发,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第六,耐雨水冲刷,减少农药有效成分流失。
美国迈图、意大利易比西是目前市场上的两大主流飞防桶混助剂的翘楚。未来3~5年内,相信桶混功能性助剂会随着飞防的爆发而焕发出更强劲的市场潜力。
(5)水基化、无尘化、缓控释等环保化剂型和精准化施药是方向
我国作为农药大国,目前行业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农药制剂和助剂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药产品质量提升、农药减施增效和提高利用率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植保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的政策制度的相继实施,也对农药制剂和助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蒋红云教授表示,新条例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高毒农药替代等预示未来提高性能、注重绿色安全等是中国农药制剂发展的必由之路。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未来农药要更为科学精准地施用。
黄啟良教授强调,未来制剂与助剂的研究应用不只要考虑农药本身,还要考虑保护对象、有害生物情况以及施药器械和施药技术。农药制剂研发思路要从粗糙向精准、从注重理化性质向注重生物活性转变,省力化精准化制剂类型、种衣剂、控释技术、纳米技术等是新剂型研发热点。中国农业大学杜凤沛教授也从精准施药及新植保技术对制剂产品技术要求角度分析指出,施药技术与施药装备正向着精准、低量、对靶、变量、自动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剂型、制剂或助剂的研究是未来中国农药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要大力开发悬浮剂、水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型等环保剂型,特别要加快设施园艺农业使用的缓释剂、颗粒剂、泡腾剂、烟雾剂及满足专业化统防统治需要的新剂型的开发。
后 记
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现在关注的主体不在少数,但也是观望的居多,因为真正搞懂并潜心深耕的还是少数派。
所以,现在的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市场不存在所谓的杀红眼的情况,还是蓝海一片。
农药桶混功能性助剂究竟何时在中国能热起来,能否切实扛起植保技术革新的重任,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标准,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甚至有些层面还是一片空白,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或法规体系。
可也应该看到,中国在农药桶混助剂的推动上,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都在发力,它的未来必将一片璀璨,必将刷新和重塑植保的新格局,只待时间的洗练证见!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