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威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小麦的病穗率可达50%~100%,减产10%~40%,同时小麦赤霉病菌侵扰小麦过程中产生的DON(脱氧霉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可以引起猪的呕吐,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作用,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为确保粮食食品安全,中储粮及粮食部门要求小麦赤霉病病粒超过3%就严禁入库。
田间菌源量不断累积、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都是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019年5月16日,全国小麦主要病害防控新药剂使用技术培训会在安徽宣城召开,围绕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和预防措施展开讨论,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研究员、药械处张帅副处长、安徽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副站长张启勇和宣城市农业农村局鲍猛副调研员、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先正达植保开发总监袁天文、全国小麦主产区的安徽、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植保植检站药械科及相关领导,安徽省34个市县区植保站站长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培训会首先参观了由宣州区种植业局植保站设计的不同药剂、不同防治次数处理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示范现场。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研究员对本次田间试验中麦甜®的优异表现,给予了“百闻不如一见”的高度评价。王研究员认为,远离小麦赤霉,保证粮食安全,一个是产量安全,一个是品质安全。目前,种植结构的改变、秸秆还田的政策,使得田间的菌量增多,加上异常天气的常态化,小麦赤霉病呈现加重的趋势。同时传统的防治药剂多菌灵等,因为抗性和毒素的问题,需要有新的药剂能够取代。氟唑菌酰羟胺(麦甜®)近几年一直在做田间实验,收到很好的反馈。第一是长相好,证明其有优异的防效。其次是耐雨水冲刷的特点,能够极大提高防治效率。希望在生产上推广后,尽快发挥作用,远离赤霉病,甚至杜绝赤霉病,保障粮食安全。
数据显示,赤霉病成为黄淮麦区的常发病害,近5年年均发病面积8,000余万亩,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25%。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侵染及防控技术做了重要报告。马教授称,从未来几年看,赤霉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仍处于一个高位发生的趋势,从防治的角度来看,药剂防治仍是一个很重要的防治环节,要做到预防为主,见花打药。麦甜®试验田的表现,让我们对赤霉病的防治有了更大的信心,麦甜®的三大优势:第一,防病效果好;第二,能够很好地控制毒素;第三,在这个基础上,对于保产和抗衰老都有很好的作用。未来,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还应该从前端结构的调整、抗病品种的选育、关键时候药剂的选用、后期毒素的防控、加强病害预测预报研究等多方面综合防治。
据了解,得到各地植保系统肯定的产品麦甜®,其有效成分为氟唑菌酰羟胺,是先正达研发的最新一代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卓越防效,具有杀菌广、活性高、安全稳定、耐雨水冲刷等特点。先正达作物方案部总监袁天文致辞时表示,作为植保工作者,与病虫害的斗争是无穷尽的,当我们把一种情况控制好,另外又有新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希望能够和所有植保工作者一起,把先正达最新最好的植保技术带给我们的种植者,实现为国为民为自己、吃饱吃好生活好。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