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5-04-08 信息来源:江苏植保

 

       据4月1~2日江苏省植保植检站先后召开的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专家会商会和全省植保植检系统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发生形势会商会分析,预计今年我省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各地要狠抓监测预警、优化防控策略、加强宣传指导、做好物资保障,全面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小麦丰产丰收和质量安全。

1  发生趋势分析

       综合分析小麦品种布局与抗性、苗情长势、穗期天气趋势与田间病虫基数等因素,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将中等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沿江、里下河、东部沿海、沿淮等地,有偏重流行风险;白粉病中等发生,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偏重发生;锈病偏轻发生;穗蚜中等发生,淮北局部偏重发生;粘虫轻发生。

       (1)赤霉病。预计中等偏重发生,江淮及沿淮大部地区流行风险高。预报依据:一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全省中感及以下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61.8%,其中淮南中感品种种植面积占24.6%,淮北地区主栽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弱,且外省引种品种较多,淮北高感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52.8%。二是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大、易感病期超长。去年小麦晚播比例大,播期拉得长,且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尤其是全省大部分地区自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未出现有效降水影响,当前小麦生育期较上年普遍晚3~5天;当前稻茬麦区苗情复杂,生育进程不整齐,地区、品种、田块间小麦抽穗扬花期差异大,同一地区小麦扬花期相差超过10天、甚至15天以上,淮南大部地区易感病期为近年最长年份,显著加大赤霉病菌侵染几率。三是田间初侵染源充足。3月底各地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全省平均1.28%,略低于上年同期,但较3月20日前后有明显上升,苏南部分地区超过3%,江淮之间在2%左右,淮北在1%左右,且近期温度适宜,利于子囊壳成熟,苏南部分地区稻桩子囊壳成熟度指数已达30,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初侵染源满足流行条件。四是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据省气象部门预报,今年4月降水量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较常年偏少0~2成,苏南地区较常年偏少2~5成,4月中下旬全省有3次降水过程(4月14~15日、4月21~22日和4月27~30日),与沿江及江淮地区大面积的扬花期较为吻合。加之田间群体密度大,郁闭程度高,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适宜赤霉病的流行危害。

       (2)白粉病。预计中等发生,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偏重流行。预报依据:一是始见期晚,前期病情扩展慢。据各地系统监测,2月5日首次查见(盐城阜宁),比上年迟5天。自查见到3月中旬,受降雨偏少等影响,除沿海个别地区外,其余各地均未见病,3月下旬沿淮、沿海、淮北等地零星见病,前期病情扩展慢。二是近期病情总体轻发生,沿海局部偏轻至中等。3月底调查,全省平均病叶率0.1%,与上年相当。全省大部分地区轻发生。张家港全市调查,病田率3.5%,平均病株率0.08%(最高0.3%)、病叶率0.03%(最高1.3%);高邮大田普查,病田率3.3%,平均病株率0.1%(最高0.5%);铜山区大田普查病田率8.7%,平均病株率0.7%(最高10%),平均病叶率0.2%(最高3.7%)。沿海北部局部地区偏轻至中等发生,阜宁4月初大田普查,病田率达20.93%,平均病株率3.26%、病叶率0.92%。三是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淮麦系列、徐麦系列、郑麦9023等较感病品种在沿淮、淮北、沿海等地种植比例超过80%,宁麦、部分扬麦等感病品种在沿江、苏南地区种植面积大;加之秋播播种量大,田间群体大,郁闭程度高、通风条件差,近期温度偏高,利于病菌侵染危害。四是气象条件相对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全省气温正常偏高0~1℃,有3次过程性降水,田间温湿度相对适宜,利于白粉病扩展危害。

       (3)锈病。预计轻至偏轻发生。主要预报依据:叶锈病当前我省尚未查见。随着气温回升,田间郁闭,有利于锈病发生扩展,预计在东部沿海地区将偏轻发生;条锈病当前我省尚未查见,随着西南季风盛行,条锈菌源有传入我省的风险,加之我省主栽品种普遍不抗病,预计苏南、沿江及西部丘陵等地偏轻发生。

       (4)穗蚜。预计全省中等发生,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偏重发生。主要预报依据:一是气候条件有利。4月全省气温正常偏高0~1℃,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穗期蚜虫的繁殖和危害;二是部分地区蚜虫基数偏高,且上升较快。3月下旬调查,全省平均百株蚜量41.8头,远高于上年同期的5.5头,沿海、沿淮、淮北部分地区平均百株蚜量大多在200头以上,最高达3,000头以上,虫量较高。4月份随着气温回升,不仅麦田现有蚜虫繁殖速度进一步加快,部分地区还有大量蚜虫从田外迁入为害,穗期蚜量将快速增长。

       (5)粘虫。预计轻发生,沿江局部偏轻。主要预报依据:迁入期早,3月初沿江、沿海局部地区查见迁入,略早于常年;诱虫量较高,东台市性诱监测,单芯累计诱蛾量达192.5头,高于上年同期,通州区自动性诱设备持续监测,3月27日出现首个蛾峰,当日平均诱蛾量3头/台;卵量略高于上年,启东市3月30日调查,累计百把卵块144块,东台市4月1日调查,百把卵块55块。随着南方虫源不断迁入,田间落卵量将进一步增加,个别地区已偶见幼虫危害。

2  防治技术意见

       赤霉病是对小麦稳产高产威胁最大的生物灾害,当前各地即将进入赤霉病易感病的抽穗扬花期,防控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害,事关夏粮丰产丰收。各地要围绕“虫口夺粮”保丰收促增产目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狠抓监测预警、科学防控、服务指导和物资保障等工作,坚决打赢以赤霉病为重点的穗期病虫防控总体战,实现防病减损、控病减毒、提质增产目标。

       一是规范监测预警制度,提升预测预报水平。要规范开展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穗期重大病虫监测调查,加密调查频次、扩大调查范围,同时结合智能监测预警工具应用,准确掌握、预测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田块发生发展动态;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部门沟通协作,做好小麦生育进程的监测调查,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小麦生育进程和抽穗扬花时期;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会商,科学研判发生趋势,同时要根据天气趋势及时修正赤霉病中短期预报;要全力做好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信息发布和汇报工作,及时将病虫发生与防治情况上报至相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优化防控技术策略,强化科学防控能力。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的防控思路,统筹打好以赤霉病为重点、兼顾白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赤霉病要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技术要点,在防控时间上,要牢牢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首次用药的关键时期,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在防治次数上,要根据小麦扬花期间天气条件和病害流行风险程度,决定防治次数;要坚持1次防治不动摇,流行风险高的地区第1次用药5~7天后用好第2次药,确保防控效果,对高感品种、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第1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2次防治;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在防控药剂上,要优先选择效果优、含量高、安全性好的农药品种,中高风险区加大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高效防病害降毒素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的推广应用力度,一般流行风险区,也可选用噻霉酮、戊唑醇、咪鲜胺及其复配剂,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用药策略上,第1次扬花初期用药选用抑制赤霉病孢子萌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如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第2次用药选用抑制菌丝生长的三唑类药剂,如丙硫菌唑、叶菌唑、戊唑醇,以及氰烯菌酯等药剂,第2次严禁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要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同时要严格按照标签要求,按规范使用农药剂量与次数。白粉病、锈病可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氯啶菌酯、啶氧·丙环唑、氯氟醚·吡唑酯、唑醚·戊唑醇等药剂;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联苯·噻虫胺、噻虫·高氯氟等药剂;粘虫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药剂。要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 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 kg,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1.5~3 kg。要统筹做好病虫防控、单产提升和防灾减灾,做到药肥与抗逆增产植调剂混喷、“一喷三防”,实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提单产的目的,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是加大宣传指导力度,确保技术落地应用。要大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基层群众防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全民防控的浓烈氛围。要创新宣传发动方式,用好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村组大喇叭等传统方法,也要积极应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型手段,传统手段与现代方法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提高宣传宣传发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确保宣传发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村组农户。防控的关键时期,要结合 “虫口夺粮”保丰收促增产、“科学用药进万家”行动,组织动员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病虫 重发区、技术力量薄弱区和苗情复杂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指导,确保种植户能抓住适期、选对药种、科学防治;要加快防控物资采购发放,做好调度储备和余缺调剂;要强化防效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平衡展开。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