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原发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农田年发生和防治面积均已超过2,500万亩次,且呈现加快扩散蔓延势头。为做好农田福寿螺防控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全国农技中心特制定本意见。
1 发生分布与危害特点
据调查,福寿螺在我国北纬30度以南的省份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浙江、云南等省区,近年已扩散至纬度更北的江苏、上海、河南、陕西等地。福寿螺年发生1~3代,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为害水稻、茭白、菱、莲藕、芡、紫云英、甘薯、慈姑、蕹菜、白菜等植物。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受害,严重时水稻受害株率可超过60%;福寿螺将卵块产于水稻、杂草等植株的茎秆及周边沟壁、墙壁、田埂,幼螺和成螺通过咬切水稻主蘖以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减产,影响水稻等作物产量和品质。
2 防治技术与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采用水旱轮作,破坏其生存环境;及时清理沟渠及田间杂草,减少产卵场所;在产卵期放水漫灌,淹没卵块以降低孵化率。利用晒田时成螺主要集中在进排水口和秧田沟内的习性,早晨和下午人工捕杀灭螺。同时,应注意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禾苗贪青徒长,易于福寿螺发生为害。
(2)物理防治。在重发生区的下游区,灌溉渠入口、出口以及稻田进水、排水口安装阻隔网,防止福寿螺随水进入田间。稻田灌水后,在稻田中插30~100厘米高竹片(木条、秸秆),竹片露出水面高度50~60厘米,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2~3天人工清除卵块并销毁。每亩插设数量以30~80根为宜,田边区域适当增加插设密度,以提升卵块摘除效率。
(3)生物防治。在水稻移栽7~10天后至水稻孕穗末期,有条件地区可采用放鸭(日龄20~25天的雏鸭)捕食的方法,每天早、晚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15~20只),水稻收割后定期放鸭消残。茭白和水稻田可养鳖、青鱼或鲤鱼治螺(每亩30~150只)。但需注意水稻幼苗期及茭白嫩芽期不宜放养。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放置内含食诱剂的诱捕器,诱捕福寿螺。
(4)化学防治。水稻田螺量达1~2头/平方米(秧田期)或3~4头/平方米(分蘖期)、蔬菜田苗期为害指数≥3级时,需采用药剂防治。可选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进行防治,水稻田按照400~600克/亩的用量,拌细土或化肥均匀撒施,螺害重时每10天补施1次,共2~3次;蔬菜田按照每亩480~660克的用量,拌细土均匀撒施。在福寿螺盛发期,每亩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30~40克,兑水进行喷雾防治,或者亩用5~10千克的茶籽饼拌匀撒施。
3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田间水层。采用杀螺胺药剂撒施后,田中应保持3~4厘米水层7天左右。
(2)注意施药人员安全。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杀螺药剂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施药时应做好人员安全防护措施。
(3)注意保护水生动物。不宜在鱼、虾套养的田块中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田施药7天内不可将田水排入河流、鱼塘,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避免飘逸,防止对周边水体造成影响。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