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发生较少的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近期在盐城、淮安等地水稻秧田陆续发生,部分田块发生和危害较重,注意及时识别和防治。
细菌性褐条病又名水稻心腐病,由一种假单胞杆菌引起,寄主主要是水稻,病原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水稻生长期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染。
发生特点:秧苗期受淹或遇多雨天气时易发病。一般在水稻受淹后5~8天开始出现症状,受淹时间越长,淹水越深,发病越严重。大田期,适温高湿(25~30℃,湿度85%以上)条件下该病易大发生。氮肥施用量大的田块发病重。
识别特征:染病幼苗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呈紫褐色长条斑,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清楚。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植株矮小。心叶严重染病时,不能抽出,死于心苞内,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叶鞘受害,出现不规则斑块,后变成黄褐色,最后全部腐烂。成株期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呈水浸状黄白色,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病组织质脆易折,后全叶卷曲枯死。穗苞受害,穗早枯,或有的穗颈伸长,小穗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变褐不实。
防治方法:(1)科学灌溉,防止串灌和深水灌溉。(2)对水稻种进行消毒处理,用“强氯精”300~600倍液浸种6~8小时。(3)合理投入氮磷钾肥料,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4)发病初期,每亩用20%噻菌铜悬浮剂125~160克喷雾,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不超过3次。秧田期还可以每亩用20%噻唑锌悬浮剂120毫升喷雾,或者用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喷雾。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